桂学的重要性、独特性和时代性
2013年06月24日 16:33 来源:《人文岭南》2012年10月26日第22期 作者:黄伟林

 

                                           广西桂学研究会挂牌                                  作者/供图

 

  桂学是广西地域文化之学。地域之地,指的是地质地貌;地域之域,指的是地理位置。

  广西之域

  关系多样性文化的沟通

 

  先说广西的地质地貌。广西素有“山国”之称,陆地周围环绕着高大的山脉,著名山脉数不胜数,有云开大山、大瑶山、大明山等。“山国”也可以理解为山地。广西不仅是山地,而且是大石山地。石山在农业时代往往与贫瘠相连,然而,进入工业时代,石山成了富矿的代名词;进入信息时代,石山又成了美的代名词。

 

  喀斯特地貌是最出美景的地貌,广西是喀斯特地貌密集区,桂林更是被称为“喀斯特地貌的故乡”,漓江的峰林地貌,被认为是喀斯特地貌的极致,是美景中的美景、甲天下的山水。

 

  广西有大石山区,也有平原地区;有纵横交错的河流,也有浩瀚无边的海洋。由郁江、浔江冲积而成的浔郁平原显示了广西农业的富饶;红水河自西向东,西江从北向南,共同构成了广西“山国”的两大动脉,见证了广西水利的丰富;风生水起的北部湾,则告诉世人广西的存在。

 

  再说广西的地理位置。广西与云贵高原融为一体,是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中国当下最发达的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紧密相连。广西西部紧靠云贵高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南部与越南接壤,构成了悠久的边疆文化,还因拥有北部湾海域而滋生出与大陆文化截然不同的海洋文化;北部则因秦始皇修建的灵渠得以与长江流域沟通而融入了中原文化。

 

  政治上,广西是中国与东盟的结合部;地理上,广西是中国陆地与海洋的结合部;交通上,广西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结合部;经济上,广西是中国东部与西部的结合部;文化上,广西是中国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结合部。

 

  总而言之,广西之域,关系着中华多样性文化的沟通,关系着中国向世界的开放,关系着中华多民族文化的凝聚,桂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多民族融合构成桂学的独特性

 

  桂学需要研究广西人,包括生活在广西的广西人、生活在外地的广西籍人以及生活在广西的外籍人。

 

  广西人由多民族构成,除壮族之外,还包括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0个世居少数民族。除少数民族之外,汉族仍占广西人的最大多数。诸多世居民族当中,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是以广西为主要聚居地的少数民族,而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京族是中国目前唯一的海洋民族。多民族的和谐交融、凝聚向心和文化贡献,构成了桂学与岭南学、湘学的差异,是桂学的独特价值所在。

 

  桂学渊源逾千年

 

  桂学虽然为近年提出,但并非近年才存在。从岭南地区最早的经学家、西汉广信(今广西梧州)人陈钦算起,广西学术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

 

  清代,广西出了四个状元,广西文化的影响因此逐渐扩大到全国。此外,还出现了一批全国一流的文学艺术家,如临桂词派、岭西五大家和画家石涛,并产生了一批对当时中国政局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陈宏谋、冯子材、刘永福、岑春煊、陆荣廷等。清代,广西爆发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太平天国起义。上述事件表明,广西在清代就进入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流。

 

  进入21世纪,文化自觉逐渐成为中国各省份的共识,广西正是在世纪之交逐渐形成了其文化自觉。文学桂军的边缘崛起、漓江画派的横空出世、实景演出的花开全国、八桂书风的劲吹大地以及桂版图书建构的人文理想国等,无不表明广西文化正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输向全国,甚至输往全世界。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