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华侨华人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需要
2013年06月24日 16:29 来源:《人文岭南》2012年7月27日第19期 作者:曹云华

 

          曹云华教授与新加坡华裔馆馆长廖建裕教授(左)合影           曹云华/供图

 

  广义上的华侨华人是指居住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之外的中国移民及其后裔,又有人称之为华裔或者华族,或者通称为“海外华人”。以前有一句话为“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现在应该改为“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华侨华人的足迹已遍及世界每一个角落,他们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结果。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进行华侨华人研究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从“冷门”到“显学”

 

  华侨华人是住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同时,他们也为中外文化交流及繁荣住在国文化作出了贡献。华侨华人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也把中华文化带到了世界每一个角落,成为促进中国走向世界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桥梁,也是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使者。近代以来,中国人向海外移民出现过三次浪潮,早期的华侨华人使近代中国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他们支持中国革命,带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和平发展,加快了中国迈向世界强国的脚步。

 

  华侨华人研究是以海外华侨华人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该研究是少有人问津的“冷门”。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迈出国门,华侨华人研究逐渐发展成了一门“显学”,各类相关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从事华侨华人研究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一般认为,当前全球华侨华人的数量在4000万至5000万人,研究华侨华人现状及他们在海外面对的各种现实问题,是中国和平发展、走向世界的需要,也是华侨华人与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的需要。

 

  一个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

 

  长期以来,华侨华人研究只是历史学科下的一门分支。这种状况极大地束缚了华侨华人研究的发展,无法满足国家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现实需求,也无法回答和解决海外华侨华人社会面对的各种现实问题。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其他学科学者参与到了华侨华人研究中来,研究华侨华人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并试图从跨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的视野,全面地考察、分析华侨华人在海外的生存与发展,研究华侨华人与住在国的关系、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关系及华侨华人后裔在住在国的文化适应等问题。

 

  有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华侨华人研究没有理论,也不需要理论。实际上,华侨华人研究需要理论指导,而且是多学科、跨学科、综合学科的理论,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都可为华侨华人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思考方法。华侨华人研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因此,华侨华人研究不仅需要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作为支撑,也需要其他学科的学者参与进来。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高等学府,素有“华侨最高学府”的美誉。早在20世纪20年代,暨南大学就设立了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聚集人才对东南亚问题及华侨华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出版过《南洋研究》、《南洋情报》等刊物及多部专著,可谓中国现代史上规模最大、成绩最多、声名最显赫的东南亚与华侨华人研究的专门机构,在海内外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和学术影响。如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暨南大学的华侨华人研究院已发展成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术研究机构,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承担着推动中外各国华侨华人研究和培养华侨华人研究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任务。

 

  近期,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提出了“突出主题、贴近现实、协同创新,建设世界一流的‘智库’”的目标。暨南大学将坚持贴近海外侨情、贴近研究对象、贴近侨务工作实际,为中国和平发展服务,为中国的外交和侨务政策决策服务,为维护海外华人的利益服务。通过研究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的外交与侨务工作面临的新课题,研究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新课题,研究海外华人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将建设成为国家的“思想库”、“信息库”,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为凝聚侨心和发挥侨力,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兼华侨华人研究院执行院长)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