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岭南建筑学派思想理论研究
2013年06月24日 15:54 来源:《人文岭南》2012年3月30日第15期 作者:唐孝祥

 

                                      岭南建筑学派代表人物                               作者/供图

 

  近代以来,岭南建筑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文化的珍贵财富。开展岭南建筑学派思想理论研究,意义重大。

 

  研究意义和目的

 

  开展岭南建筑学派研究,对于深化亚热带建筑科学研究,推动当代岭南建筑创新,推进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开展岭南建筑学派研究,目的在于分析总结名师名家的创作经验和思想理论;全面梳理岭南建筑学派的思想渊源和体系构成,论述岭南建筑学派思想体系自觉形成的学理标志、逻辑发展和学界影响;阐释岭南建筑不断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分析岭南建筑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特征,总结岭南建筑学派的教育特色和产学研一体的成功经验,探究岭南建筑的技术个性与人文品格。

 

  1979年,著名建筑评论家、清华大学教授曾昭奋先生在《建筑师》杂志总第17期发表题为《建筑评论的思考与期待——兼及“京派”、“广派”、“海派”》的文章,最早把中国建筑新风格定为北京的“京派”、上海的“海派”和广州的“广派”(“岭南派”),并归纳出“岭南派”的特色是“自由、自然和符合人们活动规律的平面安排,明快、开朗和形式多样的立面和体形,与园林绿化和城市或地域环境的有机结合”。这是学界自觉对岭南建筑学派进行学理研究的开始。此后,建筑界对“广派”发展更加关注。1989年,著名建筑评论家艾定增教授明确提出“岭南建筑学派”的学术概念,梳理岭南建筑学派发展过程,并评介了新中国成立40年来岭南建筑学派的主要成就。

 

  在杨永生先生主编的《建筑百家评论集》中,岭南建筑界的蔡德道和郑振纮分别以《岭南建筑是否已消失》和《不惑之年的困惑——评析岭南建筑的后劲》为题,不约而同地指出了现代岭南建筑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七八十年代声名远播,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日趋沉寂的现象,呼吁加强对岭南建筑的反思和岭南建筑学派的研究。

 

  研究方法和内容

 

  进入新世纪,岭南建筑学派迎来了一个发展新高峰,建筑师们创造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2008年北京奥运摔跤馆和羽毛球馆、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珠江新城双塔(西塔)、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分院等众多建筑精品。

 

  开展岭南建筑学派研究,要求理论层面的综合研究与实践层面的调查考证相结合。一方面运用文献法和调研法,认真梳理岭南建筑学派的思想渊源、发展脉络、经典作品、代表人物及其核心观点;另一方面以建筑学为基础,运用历史学、文化学、美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综合研究法,理清岭南建筑学派思想体系的逻辑性、结构性和层次性,阐释岭南建筑不断发展的过程性和规律性,分析岭南建筑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特征,总结岭南建筑的技术个性与人文品格,以期丰富和深化亚热带建筑科学的学术研究,推动当代岭南建筑创作的传承与更新。

 

  从内容上看,开展岭南建筑学派研究,要以史为纲,从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心理、审美理想四个方面全面梳理近代以来岭南建筑学派的思想渊源和体系构成;以人为线,系统研究岭南建筑学派的创作理念;以岭南建筑精品为点,分析岭南建筑经典作品的文化精神、技术个性、人文品格和美学特征。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