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学,或称潮州学,是研究“潮州地区人文现象”的专门学问。1993年,饶宗颐教授发表《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何以要建立“潮州学”》一文,树起“潮学”大旗,潮学也由此得名。同年,在香港潮州商会的支持下,首届潮州学国际研讨会于香港中文大学召开。至今,潮学国际研讨会已成功举办了八届,成立了国际潮学研究会,出版纯学术刊物《潮学研究》。二十多年来,潮学研究得到海内外学者的认可、支持和积极响应,潮学研究的蓬勃发展为全国地方特色文化研究的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
潮学研究不仅仅具有地方性意义
成立于2008年的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是潮学研究的重要阵地,研究院秉承韩师的地方文化研究传统,关注当代学术主流发展,以立足潮州、放眼世界为理念,确定“潮汕区域史研究”、“潮汕方言与文化研究”和“华侨华人研究”为重点研究方向。
韩山师范学院的地方文化研究传统可以追溯到1903年,其前身——惠潮嘉师范学堂初设之时,韩山书院掌教丘逢甲,校长温丹铭,教师饶锷、翁辉东、饶宗颐等名家在乡邦文献搜集、潮州历史文化、潮州方言研究等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百余年来,其学术传统薪火相传、长盛不衰,使地方史研究与方言研究成为韩师传统特色学科。另外,潮汕地区是全国著名侨乡,潮籍华侨遍布世界各地,长期以来有“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之说,故以潮籍华侨为重点的华侨华人研究自然是潮学研究课题中的应有之义。更重要的是,潮汕历史变迁、潮汕方言和潮人海外拓殖活动恰恰正是“潮州地区”最突出的“人文现象”。
潮学以“潮州地区人文现象”为研究对象,并非意味着潮学研究仅仅具有地方性意义。1934年,旅港潮州同乡会成立,吴华胥在论述同乡会使命时就宣称:“潮州社会问题,乃整个中国社会问题之缩影;整个中国社会问题,乃潮州社会问题之扩大”;饶宗颐教授也说,潮州地区的若干文化现象“事实上已是吾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环节与项目”,故“方志,地方史也,亦国史之要删也。从事方志者,非从国史入,则所见也隘;治国史者,非自方志出,则所得也肤”。不单如此,由于历史上潮人轰轰烈烈的海外拓殖活动,“潮州地区人文现象”也自然而然具有鲜明的跨国性。故而,潮学实质上就是通过“潮州地区人文现象”的研究来讨论潮州地区的问题、中国的问题及整个人类社会的问题。
构建潮学研究的价值体系
潮学研究院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确定研究方向,努力构建潮学研究“地方特色”、“国家意义”与“国际视野”三位一体的价值体系。只有如此,才能使潮学研究免于陷入“地方主义”的泥潭,实现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价值。
例如,在潮汕区域史研究方面,我们把“潮州商人(商帮)的崛起与社会变迁”确定为未来数年的研究重点,以潮州商人活动为主线,把商帮及商会史、慈善活动与社会救济事业、华侨华人史、思想文化史、宗族问题等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分析明清以来潮汕社会变迁和潮州商帮之间的相互影响,力图揭示地域社会发展脉络。
潮学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潮学研究以历史研究为基础,综合运用历史人类学、社会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坚持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并重。注重在田野中采集各类地方文献资料,从民间手抄或印刷的族谱、契约、账簿、通用帖式、宗教科仪、信札、唱本,到传说故事、口头述说,以至各种实物,凡可取材,都加以辩证使用。采用社会文化史的视角,以关怀人类社会文化的学术世界观统领全局。潮学更加重视民俗文化,并把它置放于社会历史的整体框架下考察;注重正统礼制向地方渗透的过程,与地方习俗之间从冲突到融合,最终导致社会文化的变迁;力求使潮学研究从潮州出发,走向世界,更加具备“大历史”研究的意义。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