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省的商人比其他任何省份的都富有,因为那些省区据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商品交易。除广东省之外,中国没有其他任何一省同国外有商业往来,他们知道外部世界的情况很少,因为外国人不能进入中国内地,中国内地的人们也不能到外界去。同外界的商品交易只是在海上进行。由于这样,广东这个省在海外非常出名,广州则成为中国全国对外贸易的中转站。
这是1534年葡萄牙人克里斯托旺?维埃拉发自广州监狱的信中的一段话。信中还说,广东是中国最好的省区之一,这里的土地是“世上最富饶的,世间的一切业绩都是在广东的地盘上创造出来的”。
维埃拉对广东的赞美似乎有点过分,但眼光独到,他正确地认识到,给广东带来诸多“荣耀”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它毗邻大海”。
浩瀚的海洋,加上地理区位优势、丰厚的海陆资源,赋予广东社会经济极为优越的发展空间和条件。广东很早就产生面向海洋的经济活动,社会生活具有明显的海洋特色,海外贸易、海洋渔猎、采珠、制盐是传统的海洋经济部门。秦汉以降,从岭南到中南半岛、暹罗湾、爪哇海海域越来越密切的海洋贸易、人口迁移、文化交流,逐步构成一个经济联系密切的国际性海洋贸易圈,有西方学者称之为“东方地中海”。与国际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千丝万缕的贸易联系,使以广州、澳门、香港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拥有从来没有过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成为环南中国海经济圈的一个中心。
濒海地带特殊的自然环境、生存空间、生活条件,造就了水上人群与陆地居民大不一样的生活习性与生活方式,诞生了海洋社会特有的南海神崇拜、龙母崇拜、伏波将军崇拜、妈祖崇拜、兄弟公崇拜等内容庞杂、五花八门的民间海洋信仰。1989年在珠海市高栏岛宝镜湾发现距今4000—5000年的岩画,其中的海船、祭祀等场面展示了与内陆地区以农耕为主体的截然不同的海洋文明,成为环珠江口文化圈和我国东南沿海早期海洋文明的重要代表。海洋性是岭南文化最显著的文化属性和特性,敢于冒险、意志坚强、富有创造能力,成为海国子民显著的人格禀赋。
唐宋以降,不断有濒海居民走向海洋,在南海异国他乡谋生致富。近现代粤籍华侨遍布世界各地,人数之多,占全国华侨总人数的2/3,其中东南亚华侨居多。他们吃苦耐劳,精明能干,与其他地区的华侨一起,为南洋开发作出巨大贡献,因而有西方人认为广东人与苏格兰人一样富于创业精神,是“中国的加泰隆尼亚人”。植根于海外的华侨文化既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延伸,也是岭南海洋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经济、文化、宗教交往等渠道特别是华侨网络,广东与东南亚建立起文化上的亲缘关系。
海国子民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实践中,不仅创造了独具魅力与地方特色的岭南海洋文化,构成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的特殊板块,也遗留下大量的有形和无形的海洋文化遗产。近年广东“南海I号”、“南澳I号”古代沉船等考古新发现,不仅让世人领略了古代海洋社会生活场景,而且把国人带入波澜壮阔的东方大航海时代,重温海上丝绸之路昔日的繁华。
人类的海洋活动已经历了数千年,但海洋的作用从来没有像现代这么重要,海洋空间、海洋环境、海洋资源、海洋开发、海洋防卫成为濒海国家、地区核心利益和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90年代,广东省提出在21世纪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再造一个广东”。2008年,广东提出建设海洋强省,重视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海洋工作的排头兵。作为肩负建设“文化强省”、“海洋强省”使命的广东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树立全局观念,大力推进海洋历史文化研究,为国家、全省海洋事业和海洋人文科学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笔者认为,应该在如下四方面多加努力:
第一,以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与“科际整合”观念,整合资源,启动重大课题研究,如南海开发史、“南海I号”沉船考古与海洋文化遗产调研、南海问题与国家海洋战略、南海海洋环境变迁等。建设“海洋历史文化资料库”,推动海洋史学与相关海洋人文社会科学向纵深方向发展,同时为广东和国家海洋事业提供决策资讯和理论支持。
第二,重视海洋史学与海洋文化研究学科规划与理论建构,努力建设有区域特色的学科体系。海洋史学方面,侧重于中国沿海海岸带、岛屿、海洋国土开发史、海洋贸易史、海洋社会史、海洋军事史、海洋科技史等;海洋文化研究,则侧重于人类在海洋活动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活动、海洋信仰、民众习俗、海洋文化交流史、海洋文化遗产等内容。
第三,建立“海洋历史文化研究基地”,纳入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纲要提出的“十大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规划,汇聚各方人才,构筑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与研究基地。
第四,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对外学术交流,特别注重与东南亚国家相关机构与专家的合作。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