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公平正义话语体系
2022年11月22日 08: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22日第2535期 作者:郑立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强调“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将社会公平正义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然而,“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只有通过不断推进话语体系建设,才能切实解决“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努力推动社会公平正义话语创新,不断探索构建社会公平正义话语体系,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回应人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关切,提升社会公平正义话语的影响力、感召力、辐射力和穿透力,提升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国际话语权。

  汲取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智慧。马克思恩格斯虽没有直接对公平正义范畴进行专门论述,但其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真正的“正义论”,创造了一个经典的公平正义话语系统。如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异化劳动、剩余价值等,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我国社会公平正义话语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科学智慧的实践展开,遵循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站在为全人类谋解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高度,积极构建社会公平正义话语体系。一是以“两个划分”“两个归结”理论为基石,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旨归。二是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坚持共建共享,“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将人民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主体力量。三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正确处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进程中的各种关系,把握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全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

  补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之“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公平正义思想,形成了独特的话语资源。比如,“天下为公”“民贵君轻”“均贫富”“有教无类”等。其中,表达的“公”“均”“等”理念,均包含着一种追求各安其分、各得其所的社会公平正义诉求,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思维方式,至今仍有启示意义。构建我国社会公平正义话语体系,应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精神之“钙”,提升新时代社会公平正义话语的历史文化底蕴。应坚守“天下大同”的理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和平发展道路,“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吸收“制民之产”“惠民”“利民”的民本思想精华,推动改革朝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方向前进;弘扬“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自然观,坚持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将公平正义作为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内在要求和基本原则。

  传承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红色基因。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历经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百年探索,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许多原创性重要论述,是构建新时代我国社会公平正义话语体系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财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构建社会公平正义的话语体系,应秉持“以百姓心为心”,将“民心”作为测量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温度计”。一是守护“民心”,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取向;二是尊重“民意”,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融入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三是保障“民生”,确保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四是发扬“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理论体系构建研究”(22KBS08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