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缓解学术职业压力
2021年05月11日 10: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5月11日第2162期 作者:付梦芸 张平军

  学术职业压力是教师为适应学术工作环境变化而产生的持续性心理反应,常表现为焦虑、沮丧、生气、紧张、易怒等状态。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术创造性,但过度的压力则会威胁到教师的身心健康,还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影响教育质量。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高等教育的变革,传统的学术工作方式已然发生了变化,大学教师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感。

  调查发现,我国高校教师每周工作约51.4小时,超过法定标准40小时,纯粹的休闲时间约10.4小时。其中,有近1/3的教师每周工作超过60小时,超过40%的教师每天休闲少于1小时。虽然规定了高校教师享有周末和寒暑假,但依然有超过八成的教师持续工作,且有一半以上的教师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学术是一种志业,许多教师“内心受天职的召唤”,有着强烈的自我追求与学术坚持,但当外在要求超出教师身心所能承受的范围时,建立在热爱之上的学术激情与自觉性投入便会逐渐消退,久而久之难免会产生精神紧张与心理压力。

  在各项压力源中,科研压力位居学术职业压力源的榜首。虽然高校“科研倾向”的现象一直备受学界的抨击,相关部门也出台了系列政策予以纠正,但在各类大学排行榜、学科评估、人才项目等偏向科研的环境下,这种现象并未得到有效改观,教师所承受的科研压力有增无减。而且随着学术工作的进一步体制化和组织化,科研已不再仅仅出于“闲逸的好奇”,更多的是受外在绩效分配、职称晋升以及其他学术竞争制度的推动,教师的科研负担和危机感愈发强烈。

  教育乃国家兴盛之基,教师乃教育兴盛之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先应建设一支健康而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因此,应多措并举,有的放矢,缓解高校教师学术职业压力。

  第一,从法律法规上保障,是缓解学术职业压力的根本之策。一方面,要以教师法和教育法筑牢维护高校教师合法权益的制度篱笆。比如,积极畅通教师维护合法权益的信息渠道;全面开展高校法治巡查,坚持依法治校,夯实尊师重教的法律根基。另一方面,要在法律法规上确保高校教师的主体地位,把教师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事务。在高校制定规章制度时,应全面征求教师意见并给予回应;切实关注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职业生涯规划,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的工作胜任力;切实保障教师的薪酬福利待遇,使教师“著书不为稻粱谋”,安心学术。

  第二,从考评制度上破局,是缓解学术职业压力的关键之举。首先,坚持分类评价。高校应立足自身发展定位,针对学科类别、岗位类型以及教师所从事的学术研究领域,建立不同的学术评价标准,创设灵活且有弹性的教师评价体系,形成健康有序的竞争机制。其次,要切实破除“偏向科研”的教师评价顽疾。高校应不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营造良好学术生态,缓解教师因科研任务过重而产生的精神压力。

  第三,从行政管理上转型,是缓解学术职业压力的有效手段。高校应当将教师的工作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以服务理念为指导,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治理机制,促进学术工作和行政管理的有效沟通。同时,要打破行政部门间“各自为营”的局面,加强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合作力度。要善于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应用于行政管理中,加快信息传递、简化管理程序、提高管理实效,以减轻教师因行政管理事务而引发的不必要压力。

  第四,从心理上关怀,是缓解学术职业压力的内在要求。要关心教师的心理状态,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高校可以提供诸如“心理咨询室”“教师专线”等专门的压力宣泄途径和管理系统,借助专业力量,为教师提供心理援助。

  (本文系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时间分配视角下大学教师的职业压力与应对策略研究”(17SKBO20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华侨大学法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