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生态文明教育的“理”与“路”
2021年05月11日 10: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5月11日第2162期 作者:刘经纬 郝佳婧

  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发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提出了诸多具有高度可行性的措施。这些举措高度肯定了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深刻理解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之“理”。第一,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奠定价值基础。能否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直接影响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行动计划》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旨在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形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绿色低碳的社会风尚,引导人们确立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要求的思想观念与行为规范。

  第二,为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养提供理论遵循。营造绿色循环、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夙愿,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养是创造美好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动员,广泛传播生态价值理念,繁荣生态文化,培育生态道德。要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社会共识,让公民的生态文明素养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自觉行动。

  第三,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凝聚广泛力量。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推进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没有任何人是旁观者,也没有任何人是局外人,凝聚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行动计划》将多方参与、统筹推进作为基本原则,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重要任务,开展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宣传,能够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蓄积力量。

  持续探索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之“路”。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首先,要打造全覆盖、相贯通、一体化的生态文明教育格局。做好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工作,是全民携手共建美丽中国的必要环节,这就要求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学校教育,兼顾生态文明社会教育,逐步构建全覆盖、相贯通、一体化的生态文明教育格局。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参与者,应当注重生态文明教育的全民性。

  其次,要凝聚党政机关、企业、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等生态文明教育力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绿色化转型,归根结底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这就需要建立导向鲜明、职责清晰、共建共享、创新高效、保障有力的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汇聚多方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工作,并使之多元协同、同向同行。

  再次,要采用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相结合的生态文明教育方法。线下应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大宣讲活动、组织实践案例宣传并加强对外传播。线上应加强正面的新闻宣传、曝光负面典型并提高舆情的研判能力。此外,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也应并驾齐驱。除了广泛开展校内生态文明教育,还应当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进行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大自然的独特魅力,不断探索并综合运用多种生态文明教育方式,因时、因事、因地、因人制宜,增进生态文明教育实效。

  最后,通过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进农村等方式拓宽生态文明教育的覆盖面。《行动计划》中提到的实施生态文化精品工程、建立文化宣传小分队、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加强典型宣传的道德培育行动等志愿服务行动,都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在具体的行动中,应在不同场域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增进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保障生态文明教育在全社会的广泛覆盖。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研究”(18BKS05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