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对如何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提出4点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历史研究学者中引发热烈反响。9月30日,西北大学在长安校区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重要讲话精神专题会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谋划未来考古学科建设的思路举措。
西北大学校长 郭立宏
我们一定要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深入挖掘古老文明的深邃智慧,探索多元文明的相融途径,把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现出来,更好地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西北大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考古学科建设:一是强化机遇意识。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在考古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做好战略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考古工作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两个战略定位、三个目标和四项任务,对考古学科总结“十三五”、谋划“十四五”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我们要把这些要求和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考古学科建设以及学校的“十四五”规划中。三是深化改革。我们要调整学科链,优化研究方向,组建研究团队,搭建研究平台,不断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四是作出示范和引领。西北大学考古学科作为A+学科,面对新时代新要求,责任更重大,使命更崇高,也更应该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 温睿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揭示了考古工作的意义,明确了考古工作的定位。考古学研究就是要系统、科学地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不断裂的文明进程和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需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中国道路,而在这条道路上飞奔,离不开“四个自信”的精神动力。考古学研究正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
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在64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把探索中华文明形成、发展与阐释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作为重要研究方向与学科特色,形成了“立足长安、面向西域,周秦汉唐、丝绸之路”的学科定位,为国家培养了3000余名专业人才,涌现出了王建新教授和中亚考古队等一批先进典型,在科学评估中获得了A+的成绩。考古学科师生始终把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形成了“志存高远、敢为人先、自强不息、执着奉献”的西大考古精神。西北大学具有远见卓识,将考古学科列入优先发展、重点支持的学科。校领导每年都深入考古一线,慰问工作在田野的师生,在考古现场为师生上党课、指方向、鼓干劲。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考古学科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此次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工作提出了新定位、新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讲话精神,更加努力、信心百倍地建设考古学世界一流学科,为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党委书记 李伟
从1938年在陕西对汉中城固张骞墓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开始,西北大学就和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1956年,西北大学设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考古学专业。1989年,西北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建立了文物保护专业。2003年,西北大学又成为全国第一家在考古学科下增设文化遗产管理方向的高校。西北大学考古学科走过的每一步都是从服从国家需求出发。
近10年来,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大众,都对考古学科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对于一所大学、一个学院来说,核心是要有人,特别是要有两个层次的人。第一是师资队伍。要关心爱护考古工作者,积极改善科研教学环境,为教师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遇。第二是广大学生。大学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好新一代的考古学家是西北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西北大学宗教造型艺术研究所教授 岳钰
1952年北京大学设立考古专业,1956年西北大学设立考古专业,中国便有了专门的考古人才培养基地。作为中国考古学研究领域的排头兵,努力践行学术真理,攀登学术高峰,用行动实现国家的意志,西北大学责无旁贷。
考古学是一门人文历史与科学鉴定相契合的学科,但它的水平高低是建立在审美意识基础之上的。从实物考古到艺术考古,是世界考古学通行的学术成长规律。前者是固定在一个具体的实物之上,经过历史学、生物学、人类学等方面论证后,提出对各自民族历史文化发展有力的实物证据。实物考古的视野往往停留在本国历史断代范围内的对比与鉴别等方面。艺术考古则是将这一实物的发现放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风格中,与同时代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种族文化艺术进行比较艺术学方面的对比,然后在综合其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较为全面的分析结论。充分实现二者的融合协同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 韩志斌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强调了考古和历史学科在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考古和历史学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由古知今,由今知古,古今参照,相得益彰,这是一个能够充分展示历史为现实服务、体现历史的现实功用的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提出4点要求。这是指引考古和历史学科如何发展的行动指南,也是历史研究者打开学术前沿命题大门的钥匙。西北大学考古和历史学科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学科,从而构建起西北大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也是西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实现创新和繁荣的必由之路。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 王建新
近30年来,西北大学考古学科构建了考古学、文物保护技术及文化遗产管理“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以周秦汉唐和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为重点的研究特色。未来,我们将继续践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理念,推进考古学的整体研究,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国考古学界的国际话语权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考古学科发展近百年,历经了从无到有、从向国外学习到形成自己特色的过程。中国文明形成和发展的特殊路径,促使我们必须要有不同于西方研究的实践和理论。在近3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围绕文化遗产保护,我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遗址考古。大遗址考古重整体、重系统、重保护的理念和实践,在国际上彰显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工作。
西北大学考古学科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叶以来,逐渐形成了“立足长安、面向西域,周秦汉唐、丝绸之路”的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如游牧考古研究领域,过去曾长期由西方考古学界主导,但经过20多年的实践,我们已居于国际领先地位。今后我们要瞄准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争取实现更多突破。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 赵丛苍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从国家战略层面和历史规律与社会变革的高度,对中国考古学的任务、性质与作用作了深刻阐述,并对几代考古人的努力给予了充分肯定。身处这样伟大的时代,见证并推动着我国考古学科走向繁荣,是我们研究者的幸运。
中国考古学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今后我们要深入发挥“中国智慧”,重视考古学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考古学学科体系,成就考古学的“中国模式”。要继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弘扬科学求实的学术传统,坚守文化自信,塑造考古学的“中国风格”。要扩大全球视野,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彰显考古学的“中国气派”。
社会的发展对考古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振兴中国考古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代考古学的新使命,就是要凝练文明基因,构建价值体系,厚植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复兴。未来,我们将在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同其他相关学科的交流与融合、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的对比等方面付出更大努力,把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中华文明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现出来,力争早出、多出成果。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 马健
9月28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陕西省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赵荣以及陕西省各个文博单位、高校的代表共20余人参加了西北大学考古学科规划座谈会。刘庆柱在会上针对目前考古学科发展如何契合国家重大需求、如何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等问题作出深刻解读,同时提出了几个关键点。一是要在世界文明发展的视野下,认知、阐释五千年不断裂中华文明的核心特质和发展脉络。二是要正确阐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世界文明的深刻影响。三是要明确考古对国家重大社会问题的政治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了考古学的定义、目标和任务。正因为考古是通过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来达到以物正史、正本清源的目的,所以考古是实证的、直接的科学,也是在国际上被认可的、通行的学科。未来,西北大学考古学科责任重大,一是要立足长安,开展以中国国家文化为核心的考古学研究;二是要放眼西域,开展中国和合文化研究。这是未来工作的两大主线,我们将围绕这两大主线设计系列课题,争取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使西北大学在支撑国家发展重大战略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西北大学)主任 尹夏清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站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高度,指明了考古工作的重大意义。我们倍感光荣、备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
我们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要求,努力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和阐释工作,要会同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医学等领域研究人员,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西北大学在这方面有非常好的传统,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强研究与教学工作,为社会多作贡献,发挥高校的独特优势,更好地体现西北大学考古学科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考古学研究,培养更多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以及文物保护方面的人才,切实推进对中华民族融合和共同发展历史的认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的学术支持。
陕西省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 赵荣
过去人们更多地关注狭义的考古学,将目光局限于考古发掘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扩大了考古学的视野,是对新时代考古学内涵和外延的全新阐释。考古学不应仅仅局限在历史和考古学科这个狭义的范畴内,而应与科技、社会、管理、艺术紧密结合起来。在新时代,考古学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拓展,应当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进一步科学、规范、综合地完善学科建设。在这方面,西北大学有着丰富的探索、实践经验,率先尝试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遗产管理相结合,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中国的地理区位和文化遗产特征,决定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应有自己的特点与道路。大明宫、良渚等大遗址保护成果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格局。未来,我们要继续在考古研究发掘活动与大遗址保护的实践中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文物保护之路。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副院长 席会东
考古学和历史学相辅相成,历史学为考古学确定了坐标和脉络,考古学则为历史学提供了证据和细节。随着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相继问世,我国先后开展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中国进入考古时代和证古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昭示着考古学成为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发展脉络的关键学科。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传入,一些中国学人逐渐丧失文化自信。民国时期的古史辨学派提出中国古史系统是由神话转化而来,由后世层累建构而成,并非信史,中国由此走进“疑古时代”。以文物和遗址来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重建文化自信,成为中国考古学界需要承担的历史和时代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学科取得了重大成就,实现了科学化、系统化和社会化,发挥了考古证史、考古明史、考古补史、以史育人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开展的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从考古学的角度,以不可辩驳的文物实体和遗址本体,厘清中华文明的渊源和脉络,对内能够重塑国人文化自信,对外可以确证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助力中华民族全面复兴。
新时代的考古学和历史研究要做到“三个面向”:一是面向国家重大现实需要,讲清中国历史发展演变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中国历史智慧,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面向国际学术前沿,讲清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核心特征和发展脉络,守护好中华文化遗产,揭示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让世界了解历史中国,进而理解当代中国。三是面向社会需要和民众关注,让沉睡在博物馆中的文物、沉淀在中国大地上的遗址活起来;让沉浸在浩瀚典籍中的历史,变成鲜活生动的历史知识、雅俗共赏的艺术作品,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王善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者深受鼓舞,同时也深感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提出了4点要求,其中之一是要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并特别强调了考古学界要会同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医学等领域研究人员,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
西北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应充分利用考古资源,加强多学科考古学研究。首先,在历史学科内部,中国史、世界史与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应充分协同。要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运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全球史观等理论,深入探索具体问题。西北大学近年成立了历史学部,包括了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与科技史四个一级学科,形成了良好的平台。其次,历史学科应与其他相关学科充分协同。西北大学的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理学、医学等学科均具有相当实力,考古学相关研究也有了一定基础。今后应充分利用考古资源,加强多学科考古研究。最后,应加强校内外考古学研究力量的协同。随着经济迅速发展,近三四十年我国积累了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成为推动考古学和历史学发展、繁荣的坚实基础。但遗憾的是,某些重要考古资料未能及时公布。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关心爱护考古工作者,积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为考古事业、文物保护、历史研究创造良好条件。因此,应加强高校等研究机构与文物管理部门的合作,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通过各方面的协同,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 卢山冰
考古学界的每一个重大发现,都推动了我们对于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认知更进一步。我的学习体会有三点:第一,研究和阐释考古发现成果,不单纯是考古学界的工作,各学科研究人员都应该参加进来,基于不同学科的分析方法和理论体系,得到基于各学科本身的分析、判断、推理等新认知,进而提炼出新概念、新理论,形成我们这个时代对中华历史文明的新认识、新内容、新贡献,更好地揭示中华文明的历史全貌。第二,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和发展研究,通过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学科的视角,把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立体式、全景式展示出来,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第三,通过考古工作,不断推出关于中华文明的新的研究成果,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从而发挥“以史育人”的功能和作用。第四,考古成果和各学科围绕考古成果进行的研究和阐释,将有助于我们开展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在国际上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