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使人类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在应对全球疫情中,世界各国命运休戚与共、紧密相连,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国际社会迅速取得了广泛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2日主持召开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要继续履行国际义务,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作用,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当前国际社会的现实,进一步探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正确认识人类、生物、环境的平衡与共存关系。人类卫生健康是一个包括人、生物和环境健康相互关联的概念。也就是说,人的卫生健康与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病毒以及气候环境等都是相互关联的。这一关联性,首先表现为生物与环境对人类卫生健康的影响,其次表现为人类活动加剧了疾病的传播。事实上,人类的多种疾病,如莱姆病、艾滋病、寨卡病毒、疟疾、埃博拉病毒、SARS等,都是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鉴于上述原因,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是要认识到自然界的独立性。一方面,早在人类出现之前,自然界便独立存在,这说明自然界的稳定循环是独立的,不依赖于人的。另一方面,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只能有意识地改造自然。自然界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内在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的活动只是改变了自然物的结构和形态。二是要认识到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一方面,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生物链中的一环。另一方面,人类基本生存需要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生存空间与物质基础,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阳光、水源、空气、养分等,以保障生理上的需要。三是要认识到人与病毒的共存性。一方面,威胁人类健康的病毒暂时无法彻底消灭。病毒一直是人们生命健康面临的威胁之一,即便在医疗科技相对发达的今天,人们仍然无法找到将其彻底消灭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病毒的更新速度和强度超出人类对其的认知速度。因此,人类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便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基本前提。
处理好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与全球疫情防控的关系。首先,要处理好政治互信与疫情防控的关系。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疫情防控需要世界各国政治互信,排除全球疫情防控中的不利因素影响。一方面,世界各国政治互信是全球疫情共同治理的基础,政治合作有助于增进国家间的友好交流、强化国际合作水平。只有各国在政治上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才能形成全球疫情防控的“全球合力”。另一方面,全球疫情的共同防治为各国政治互信提供契机。世界各国人民在疫情的共同防治中,能够深刻意识到人类命运是休戚与共、相互联系的。在全球疫情应对中,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唯有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相互合作,全球共同治理,才能尽早摆脱危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各国政治互信。
其次,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新冠肺炎大流行是百年一遇的健康危机,其影响将持续几十年,这预示未来世界经济仍然面临着诸多风险与挑战,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在全球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之下,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的关系,对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至关重要。一方面,经济的恢复发展为疫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只有经济恢复发展,才能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所需要的医疗物资、疫苗研发经费、防护用品等。另一方面,全球疫情的有效防控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消除全球疫情蔓延带来的不利影响,才能够尽早恢复经济秩序,实现复工复产。因此,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不能让过度防控阻碍经济的恢复,也不能让经济的恢复和重启影响了疫情防控的既有成果。
最后,要处理好文化交流互鉴与疫情防控的关系。针对全球疫情防控问题,由于不同文化的差异,可能导致每个国家疫情防控理念的不同,难以采取统一的防控方案和措施,从而影响全球抗疫的整体效果。我们要尊重文化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疫情防控理念和方案的交流互鉴。一方面,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对话交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成疫情防治理念和方案的共识。如危重症病人、重症病人集中救治,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未被感染人群等措施,都已经得到世界多国认同,并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在抗击疫情实践中的交流互动,反过来又能够强化相互尊重、取长补短、互鉴共进理念,坚定世界各国携手抗击疫情的信念,夯实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建立健全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体系。首先,要建立健全具备指导协调功能的联防联控机制。在这一联防联控机制中,世界卫生组织是联合国系统内国际卫生问题的指导和协调机构,其目标是“使全世界人民获得尽可能高水平的健康”。它全面负责卫生系统,生命全程健康,非传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全球范围的服务、防范、监测和应对工作。此外,还要利用现有其他国际组织平台,如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东盟与中日韩(10+3)机制等,即利用多边机制加大各成员之间对话交流与政策协调力度。
其次,要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与联合响应机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疫情早期的危机预警和响应机制方面都有值得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对重大传染病疫情最有效的防控是预警,及时而有效的预警能够把危机扼杀在萌芽阶段。全球传染病疫情的防控,需要国际社会的协同共治,建立全球疫情监测预警与联合响应机制。包括完善疫情信息共享与交流机制,搭建全球疫情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来整合与分析不同数据源的疫情信息资源,及时研判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病种的流行特点,设置相应的预警阈值,划定不同的风险等级。各国政府要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的联系,利用世界卫生组织平台加强平等对话、共商共建共享,统筹应急状态下各国防疫信息共享、政策上相互支持、行动上互相配合,从而实现国际公共卫生治理的协同性,进一步强化联合响应机制。
再次,要建立健全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长效融资机制。“人人都能够获取卫生服务,同时不会因为支付这些卫生服务费用而遭受经济困难”,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确立的“全民健康覆盖”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国政府都面临卫生系统如何筹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就在于建立起预付费和资金统筹的卫生筹资体系,让尽可能多的人共同分担治疗疾病的经济风险。鉴于此,要建立健全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安全长效融资机制,国际社会就要动员世界各国积极参与资金统筹的卫生筹资体系。参与共同分担卫生服务费用的国家越多,避免出现个体财务危机的效果就越好,由此形成的全球公共卫生融资机制就越稳定、越有效。
最后,要建立健全全球资源储备与资源配置体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许多国家暴露出应急资源储备短缺及人员培训储备不充分问题。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向多个国家运送了口罩、检测试剂和防护设备等重要抗疫物资,但是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物资依然匮乏。目前,国际社会已充分认识到,建立全球资源储备与资源配置体系对实现全球抗疫、保障人类卫生健康意义重大。为此,国际社会应在践行多边主义基础上,倡导国际交流与合作,成立全球防疫物资储备中心,建立全球抗疫资源储备制度,构建并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同时,还要强化卫生应急储备物资动态管理,科学设定物资应急配置指标体系,健全应急资源配置机制,从而将医疗资源配置向低收入不发达国家倾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