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城市优化与治理路径
2020年08月11日 09: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11日第1986期 作者:武文霞 庄伟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镇化发展迅速推进。当前,中国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迅猛增多,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市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城镇化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改善城市环境,建设生态城市成为了实现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生态城市是一项系统的建设工程,强调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共生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第一,要加强城市空气质量管理,加大空气污染治理力度。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是由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造成的。其中,工业废气、挥发性有机物是重要污染源,容易造成灰霾现象频发,污染空气。因此,我们要建立健全大气复合型污染监测和防治联动机制,加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减少氮氧化物源头排放,强化臭氧防控。要制定碳减排措施,推进公交等车辆电动化,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建设空气清新的宜居城市。

  第二,补齐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推动水资源循环利用。通过统筹规划道路、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并完善城市生产、生活排污系统,推动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全面覆盖,减少生活污水对城市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加强雨水收集存储和循环利用,充分利用透水路面、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调节城市洪涝灾害,减轻对城市水体的污染。强化部门联动机制,坚持区域联防联控,加强跨流域水质监测,以源头污染源的控制为核心,实现排污许可全覆盖。实时动态监测污染物排放,及时掌握区域水质及其变化状况。

  第三,打造城市绿化网络系统,发展低碳循环经济。首先,要加强城市绿道和生态空间规划。通过拓展城市林地、草地、湿地和公共绿地等立体绿化网络,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增强城市绿化系统的气候调节功能,推动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其次,要加强绿色基础设施系统建设。应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采用低碳生态技术进行垃圾处理,细化废弃物管理层级,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再次,要大力发展绿色环保节能产业。依托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强化关键环保技术产品自主创新。同时,积极利用低碳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度。通过践行绿色生产方式,逐渐淘汰高能耗、重污染的生产工艺,逐步实现由依靠资源、土地等物质要素投入向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等创新驱动要素的转变,提高城市的生态化程度,走高品质的生态城市之路。

  第四,营造良好生态城市环境,增强民众环保意识。一是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规体系。应进一步完善资源综合利用、节能节水和绿色生态考核等各项制度和政策,推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二是要加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积极发展城市公共建筑和节地型住宅,发展绿色低碳交通体系,提高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的效率。三是要建立绿色发展教育与宣传机制,增强全社会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当前,我们要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向民众普及生态文明知识,不断提升民众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推动实现生态城市的共建、共治和共享。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生态城市建设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现路径,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举措。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了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在新时代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要重点保护敏感生态功能区,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大力推动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提升。要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将生态城市建设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通过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态文明素养,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城市新格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