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
2020年07月28日 09: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28日总第1976期 作者:种海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根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第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源自并内在于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不懈奋斗的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孕育于中国共产党近百年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实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其社会存在及其历史发展的观念映照与精神诉求。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奋斗史与复兴史。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列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苦苦探寻救亡图存的济世良方。文化方面,我们经历了从原先的“唯我独尊”,到“师夷长技”,再到“中体西用”的数次嬗变。以五四运动为转折点,此前国人在中西文化关系上主要表现为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检视批判和对西方文化的企慕。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反思和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成熟,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文化自身的出路问题。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得处于迷茫之中的中国人不仅看到了国家的希望,也初步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这种崭新的文化理想与文化精神所带来的独特气息。此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踏上了新征程,中华文化也前所未有开始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同志郑重宣告:“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并亲自领导制定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制度不断健全,各项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文化生产力得以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以弘扬和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我国文化发展的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重大部署。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弘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正确道路。

  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的理论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足当代现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开创并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因此,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理论武装,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华大地的沃土,积淀着我们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镌刻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在倡导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同时,我们要积极广泛地借鉴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营养,充分利用人类文明发展取得的一切优秀成果,启迪、滋养我们的思想智慧,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第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的实践逻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既是我们党在全面把握基本国情和精准认知我国所处历史方位基础上所作出的科学抉择,也是我们党通过不懈努力进行探索的一种实践创造,是长期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当前,国际上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日益加剧。同时,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加之全球化交往背景下现代通信方式的日益普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性、复杂性、易变性日趋显著,文化安全、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型社会危机与风险问题不断凸显,争夺思想文化领域阵地的斗争空前激烈。因此,必须在多样性文化及“众声喧哗”中辨析主流与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真理与谬误,正确处理思想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方面必须坚守民族文化立场,深入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思想价值,承续优秀文化传统,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守护和留存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另一方面,要时刻站在世界文化发展的时代前沿,准确把握文化科技创新潮流,积极吸收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文化会通、文明互鉴中不断增强我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强大生机与活力。

  大力践行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我们要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丰富充实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自觉维护人民的文化权益和文化权利,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能够激发文化创造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新时代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吸引力、影响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讲好中国故事是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任务。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主题就是要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我们要把中国故事讲好,把中国声音传播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从而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树立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崇美的大国形象。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