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与“长城”的完美结合
2020年07月13日 09: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13日第1965期 作者:杜永仁

  玉是华夏早期文明的一个重要符号,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叶舒宪用“玉教”概括华夏先民对玉石的崇拜。他通过出土玉器考察“前文字”时代文化史,并把实物和图像信息称为“第四重证据”,以补充“二重证据法”和“三重证据法”之不足。因此,要探源华夏文明发生、发展的历程,都离不开岫岩玉。早在八千年前兴隆洼文化时期,中华先民就开始用辽宁岫岩玉料雕刻玉器,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深厚根基,并在红山文化时期掀起玉文化高潮,进而覆盖了中华大地,并且绵延至今。巨型玉雕“万里长城”横空出世,以及央视播出纪录片《玉雕长城》,对宣传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巨型玉雕《万里长城》还有一个亮点,就是“玉雕”与“长城”的结合。以玉石为核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包含着“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而且是财富、人才、道德及和平的象征。长城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而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长城修筑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历经春秋战国、秦汉直至明朝,今天人们看到的长城多是明朝修筑。秦、汉、明三代长城西端都在甘肃境内,总里程达4000公里,可谓长城资源大省,长城文化资源丰厚。2019年8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关城,察看关隘、建筑布局和山川形势,在听取长城文物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弘扬情况介绍后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巨型玉雕《万里长城》将承载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玉石与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长城结合在一起,是岫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是中国玉雕史上的壮举,也为保护、利用长城文化,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作者单位:甘肃财贸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