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是吴地人民创造的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内的一切文明成果,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它是地域性的概念,与吴地紧密相连。第二,它是动态的,在历史上是随着区域以及势力范围的变化而变化的。第三,它是由吴人创造的。吴人是指吴地的本地人和从外地来吴的人。吴文化有两个主要的源头,即长江流域自古以来的原住民创造的原始文化和以泰伯、仲雍为代表的人群所带来的黄河流域文明。第四,它是以苏州为中心的。吴文化诞生成长于以苏州及其周边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苏州长久以来一直是吴地的行政和文化中心。第五,它的核心特征是融合和精美。
江南的核心是长三角地区
何处是江南呢?先说什么时候开始有“江南”这一称谓。《吴越春秋》里有“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之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之上,诸侯毕贺,号称霸王”。这应该可以证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江南”的说法。江南首先是一个区域概念,“江”在古代曾专指长江,江南主要是指我国长江以南、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地区。因为在其中下游地区,长江经过南京以后才大致变为东西流向,芜湖到南京之间则偏南北走向,所以这片区域也称江东。当古人采用坐北朝南的正规坐姿时,他的左侧即为东方,所以江东也称江左。江南还是一个文化概念,往往与人杰地灵、山清水秀、富庶繁华、精致优雅、长期发达等词语,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青砖黛瓦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等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江南并不是一味向南,符合以上条件的大致为前述《吴越春秋》引文所指的吴、越等古代诸侯国所辖区域,也就是现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整个上海、江西东北部和安徽南部,即所谓三吴两浙一徽州及其周边地区。当这个称谓作为地域和文化的统一体时,就不再称江东或江左。所以后来江南成为较为统一且流行的称谓。而由于人们对江南地区的喜爱、对富庶发达的向往,还出现了“塞上江南”“北国江南”等代称。
人们习惯上所说的江南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中所涉及的长三角地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应和统一的。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其主要内容涵盖“发展背景、总体要求、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标准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推进规划实施”等多个方面。《规划纲要》是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范围包括了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27个城市为中心区(面积22.5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规划纲要》里展示的中心区域,正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江南”。
吴文化和江南文化是耦合关系
在笔者看来,江南文化的精髓是博大、融合、和谐。她是以吴文化为核心和基础的。当下吴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关系是耦合关系。在电子学领域,耦合(coupling)是指能量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的过程。我们发现,吴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关系完全可以用耦合这个词语来说明。其间,吴文化的代表——苏州及周边城市的角色就是江南文化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堪称吴文化的具象化,是具体的吴文化。比如说谈到江南好风光,人们往往会以苏州等吴地城市的山水园林、小桥流水来作为其代表;谈到古代江南地区的城市建设,可能会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等;谈到武器和工具,则以吴钩为例;谈到茶,则有“阳羡时壶烹绿雪,松江眉饼炙鸡油”等;此外,也可能用上海本帮菜和苏州苏帮菜来作为江南美食的代表。这些都可以说是吴文化的具体意象。
吴文化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提供了支撑和能量。吴文化越进步越发达,江南文化也越进步越发达。吴文化和江南文化都具有崇文重教、精细雅致、守正创新、诗礼传家、经世致用、务实笃行、诚信重商、追求极致、开放包容、雅俗共存、柔中蓄劲等特征。
多角度促进吴文化发展传播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发展、传播吴文化?又应该怎样通过吴文化的发展来促进江南文化升级迭代,以及如何利用江南文化来促进江南各地城市精神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从理论上厘清吴文化和江南文化在成长和发展中的哲学关系。在耦合关系之中,它们是两个可以互动并互相促进的主体。其关系符合法国学者雅克·拉康提出的主体间性理论,应该是互为主体的互动关系,而不是主与客、主与从的关系。确立这一点,将有助于在制定政策,分配资金、物资乃至人力资源时兼顾到方方面面的需求并实现平衡的状态。第二,要提升文化中心城市的文化定位与地位。依笔者之见,苏州是吴文化最重要的代表城市之一。从耦合关系中吴文化的发展角度出发,可以加大对吴文化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苏州的悠久历史和优美风光,对江南、吴、苏州文化进行三位一体的宣传。第三,以加强吴文化对外影响为原则,面向“新苏州人”、外国人加大吴文化宣传、培训力度。注重对吴文化各种形态的传承和传播。吴文化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对它的传承和传播不应挂一漏万,要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多个层面观照吴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动态发展过程。这两年,以传承传统文化为旗帜的民间书院在长三角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有许多都展现了对吴文化的热爱。为了更好地发挥它们在普及和传播吴文化方面的作用,保证其发展质量,需要从政府层面加强管理、引导和扶持。第四,加强对方言的保护。吴方言不仅是文化符号和文化标志,而且是诸多地方文化艺术的载体。昆曲、评弹、锡剧、沪剧乃至文学领域的许多伟大艺术成就均与吴方言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促使其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新征程上发挥文化骨干作用。为此,我们要注意创新手段和方法,注重文化产业中吴文化元素的嵌入,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品的功能,让每一件产品都讲好吴地故事和江南故事。同时也可以通过吴文化和江南文化之间的双向互动动态关系,让来自江南的视角和声音更多地参与“叙述”中国,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世界新格局。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2018ZDJD-B018)研究成果)
(作者系苏州市职业大学教授、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