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角色的功能嬗变——论瑶族师公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2020年05月25日 09: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5月25日第1932期 作者:于皓

  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农村社会稳,国家大局就能稳。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乡村社会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在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如何挖掘各方人士的潜力、协调各方力量来共同参与乡村治理与发展,成为当下重要的议题。

  在瑶族聚居的乡村社会,师公是传统乡村社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基层组织之外,参与乡村治理、发展乡村经济的重要力量。他们知识丰富、能说会道、办事公平公正,因而享有较高的社会威望和影响力。瑶族师公不仅在瑶族宗教活动中扮演主角,在维护社会稳定、传播传统知识、治疗疾病、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化解纠纷  和谐邻里

  乡村是由村民群居而形成的最基层的组织,是构成国家社会体系的据点。因此,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和谐是国家稳定的前提。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乡村治理面临诚信危机、凝聚力危机以及道德信仰缺失的危机,各种矛盾也随之产生,给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隐患。

  以农耕为主的湘南传统乡村社会,耕读文化历来被推崇,“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所以人们对有知识、有文化、德才兼备的“能人”依然十分推崇,瑶族师公就是这样的能人。与一般农民相比,师公知书识礼,有着丰富的瑶族传统文化知识,懂得地方的乡规民约,又掌管瑶族村寨中的宗教事务乃至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同时,人们认为师公具有沟通人神的本领,对其比较敬畏。他们在维持当地的伦常关系、道德教化等方面都具有权威性,而这种权威和声望也为调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打下基础。

  同时,师公主持的仪式往往隐含着一些道德规范和教化的内容,对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程度的规约性。如“劝行孝”仪式,师公甩爻,如果一开一合表示亡灵不原谅不孝子,师公需继续诵经,不孝子继续斟酒,师公继续甩爻。如果双爻不双开或不双合,不孝之子便窘迫、害怕得汗流浃背,对围观者起到了警示和教育作用。正是通过这种民间可理解、可接受的方式参与乡村社会的道德建设、民风建设和乡村治理,师公成为传统乡村治理中个体和社会的必然选择。

  治疗疾病  疏导心灵

  人类世界充满挑战,人们时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天灾人祸、生老病死,当科学或文化不能解决困境时,往往会寻求所谓“非科学”手段。作为神圣世界与世俗社会的使者、人与神的中介,师公被认为是能够沟通祖先、神灵与人间凡世的超能力存在。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瑶族医药知识,也精通法术,因而可以在治疗疾病、疏导心灵等方面发挥作用。

  在瑶族人的信仰世界里,认为万物有灵。人如果生病、治病,就要举行仪式。在湘南的瑶族村寨,人如果身上长疮,或者颈部淋巴发炎,要请师公念咒语,然后将画有符咒的黄纸贴在树上,患者就可以痊愈。而实际上,瑶族师公既懂巫医知识,也具有丰富的瑶族传统医药知识,他们治疗疾病经常是巫术和草药同时使用。传统瑶族医药中的药浴就是他们比较常用的方法,针对不同的疾病,使用不同的草药配方。瑶医的药浴对于恢复产妇身体、缓解疲劳等非常有效。治病之前举行仪式,实际上是为达到心理暗示和激励的作用;然后用一些经过配制的草药,让病人煎煮服用,往往能起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自然崇拜是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初始阶段的心理状态,瑶族先民也一样。而且,这种心理已经成为一种基因延续至今。当自然界产生他们无法理解的现象时,他们会产生崇敬的心理,同时也会心生恐惧。尤其是当身患疾病、遭遇天灾人祸之时,心理上的失衡愈发严重。这时,请师公来操办一些宗教仪式,从心理上给予安抚和调适,就可以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让失衡的心理状态恢复平衡;同时也可以调动病人的自身潜能、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瑶族师公又可以视为湘南瑶族乃至当地人民的心理调适者。

  传承文化  助推旅游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和谐稳定是基础,农民增收是关键。如何实现农村稳、农民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保障,又是抓手。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观念,可以在教化群众、涵养乡风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需要传承;同时,传统文化中程式化的仪式可以深入挖掘,助推乡村文化旅游。

  瑶族师公在主持宗教仪式、开展活动的同时,客观上承担了瑶族文化传承、传播者的角色。他们传承文化的方式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一是直接教授儿童或弟子识字读经,师公指导那些没有机会读书的孩子先认字,然后再读经书;在有的地方,学生甚至要交一定数量的柴米油盐给师公当作学费,师公实际上类似于“私塾先生”。二是对一些神话传说的收集整理。盘古歌、瑶人出世、瑶族历史传说等以前都是口头传唱,师公将这些材料用汉字记录下来,形成了诸如《盘王大歌》《过山榜》等手抄本。同时,他们使用的瑶族经书是瑶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汇集,在宗教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三是对民间艺术的传承,瑶族师公们在宗教仪式上用讲唱结合的方式读经,在度戒等仪式上表演上香舞、还愿舞等民间舞蹈,作法时穿戴的花衣花帽,都蕴含着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是对民族艺术的传承。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乡村旅游是有力的抓手,而独特的民俗文化正是乡村旅游的魅力所在。特色民俗文化的利用思路,应该是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文化资源向经济效益的转变。在湖南、广西等地每年一度的“盘王节”上,师公是绝对的主角,他们主持大型宗教祭祀活动,不仅唱读经书、跳盘王舞,还要“上刀山下火海”,表演惊险刺激,极具观赏性,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创造了经济效益,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亮点。

  需要指出的是,在瑶族师公的活动中还存在一些迷信的成分,有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对这些内容,要引导师公对经书进行改造,摈弃封建迷信因素,加入符合现代文明与社会规范的内容。要发挥师公的积极作用,使其成为瑶族乡村和谐社会的维护者、瑶族文化的传播者和乡村文化旅游的参与者。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从心灵抚慰到社会稳定:师公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中的功能研究”(17YBA17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