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飞: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
2019年03月26日 08: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3月26日第1660期 作者:王宏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美好生活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体现在物质保障的富足与完善和情感精神的愉悦充实。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基础上想要获得更多的精神愉悦感和良好的情感体验。而精神与情感的满足与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密不可分,这就需要发挥美育的作用。因此,美育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意义深远。

  美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把审美教育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美育的目标是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发展意味着人在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发挥全部潜力,不断提高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美育能使人精神高尚,唤起人对自然界、对社会发展的关注;能引导人超越纷纭复杂的生活现象,深入生活的本质;能启迪人去探索人生与宇宙的奥秘。蔡元培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他认为科学解决的是对对象世界的客观认识问题,美育则基于人的情感,以给人带来精神抚慰为目的。因此,美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和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前所未有。这一切为大众美育创造了条件,为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应当使学生普遍接受美育,享受美育,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全面发展,并养成健康的精神状态。近年来,经过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学校美育取得了较大进展,对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为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应加强美育综合改革,统筹学校美育发展,促进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整合各类美育资源;促进学校与社会互动互联,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美育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氛围。

  美育提升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自古以来,美育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是十分显著的。中国是具有深厚美育传统的国家,美育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美育传统体现了“人格教育”的特征,主张通过诗书礼乐的教化使人具备审美能力,能懂得美,能欣赏美,进而完善人格,最终能创造美。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既包含了人居环境的优美和物质生活的富足,还体现在文化的创造、民风民俗、制度规范等方面。文化是人创造的,也是相伴人一生而存在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处于各自创造的文化环境之中。审美作为生活的构成要素在其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人是生活的主体,什么样的人就会创造什么样的生活,实现美好生活需要具有良好审美素养的人。美育并不是一定要培养艺术家,其目的在于使人具有发现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情趣和能力,从而努力追求高品位的生活、优美的人居环境和高境界的人生,营造和谐的社会关系。因此,我们应通过美育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他们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努力为创造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

  美育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机构,美育应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紧密结合。审美感受是人通过知觉和认知所形成的情感感受。价值是情感的基础,也是审美的基础,它提供了审美判断的标准。可以说,人的价值观念决定了人的审美观念,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审美观念。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应高度重视思想和价值观的培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形成审美判断的价值标准和思想观念,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美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心灵之中,落实落细到日常行为之中。在美育教育中,教师应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和实践的各个环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美丑,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