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卉:牢牢把握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2018年10月25日 08: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0月25日第1560期 作者:韩卉

  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为新时代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一,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自古就重视教育,办私塾、兴书院、设义学以及孟母三迁、张良拜师、程门立雪等故事,无不展现出这一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始终如一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地位,是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合格建设者、实现国家又快又好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必须把人才作为支撑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本的孵化器,是知识创新的推动器,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知识技能的重要职责。随着时代的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因而教育的基础地位越来越重要。未来社会的发展,重点在人才,重任在教育。只有坚定不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们才能在全球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教育提供大量创新型人才。我们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通过知识创新的传播和应用,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不断增强国家创新能力,使受教育者具备更高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提升知识创新的高度,形成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而人才特别是高素质、高水平优秀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此外,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方法和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国民素质既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所处地位的决定因素,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我国人口众多,这是我们的优势。但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要通过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把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将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创新能力的增强。通过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国民素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长时间共同努力。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使绝大多数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进而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国各族人民正全力以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拼搏。我们对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够满足党和国家、人民和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从而抓住发展机遇,赢得未来。

  第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我们要教育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如果教育不能培养出合格、优秀的接班人,就会导致党的事业后继无人,从而严重削弱党的新生力量的发展,威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一是用先进文化滋养学生精神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学生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进程中,每个时期都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并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伟大精神。我们要通过革命文化等教育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感受他们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热爱人民、英勇顽强的精神力量,以及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从而传承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的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二是加强党史国史学习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我们要对学生加强党史国史教育,使他们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全面认识党在治国理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获得的方法、经验和规律,从而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同时,培养学生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勇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奉献青春。

  第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时代,百姓更加注重对高水平、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教育因而也成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客观要求。我们要主动回应民众对教育的关切,加快补齐教育短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教育方面的获得感。这既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首先,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九个坚持”指导教育改革发展,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是我们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其次,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我们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最后,要使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改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思想,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奠定基础。

  (作者系贵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