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佑祥 吴克明:丝路精神拓展文明发展视野
2018年10月11日 08: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0月11日第1550期 作者:张佑祥 吴克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从东西方文明发展的视野来看,丝路精神根植历史的“十六字”核心要义,体现了深厚的文明积淀;实践丝路精神,推动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丝路精神立足当前的现实表达,体现了伟大的文明担当;让古老的丝绸之路成为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是丝路精神面向未来的前进引领,体现了无穷的文明智慧。丝路精神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处于形成、演变与发展的进程之中,是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文明史思想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当前,从东西方文明发展的视野来理解和把握丝路精神的核心要义、现实表达和前进引领具有重大意义。

  根植历史的文明积淀

  作为观念形态的丝路精神,是东西方文明交往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非、欧三洲的古代商贸通道。由于运输方式的不同,它被区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但是,丝绸之路并不仅仅是一条商贸通道,它还是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多元交流的重要渠道。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连接多个文明的发源地、不同宗教信众的集聚地、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居住地,在东西方之间建立起合作的纽带与和平的桥梁,展开了人类文明史上大沟通、大交流时代的壮丽画卷。在中华民族同其他地区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渐凝结成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要义的丝路精神。这一精神历史久远、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明积淀。作为多种文明碰撞与交流的重要遗产,丝路精神并非中国独享,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

  和平合作,源于丝绸之路长时期的商业交往。开展商业交往活动的重要基础是参与各方本着诚实信用与公平交易的原则,将贸易往来不断持续下去。从商贸活动扩大到各国之间的交往,应当摒弃以国家大小、文明优劣为评判准则,在和平发展的潮流中坚持以和平对话和协商化解分歧,推动解决矛盾与争端。开放包容,源于丝绸之路跨越不同地区、连接众多国家,必须超越各国文明形态各异的现实情况。人类文明的发展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多元的,其表现形态是多姿多彩的。在丝路精神的凝结过程中,不同的民族或国家的交往,必然要求相互之间秉承求同存异和相互尊重的原则,以开放追求发展,以包容达到共荣。互学互鉴,源于丝绸之路上各个文明间的交往与融合。一种特定文明的发展,尽管其主要动力源于该文明本身,但也应当充分意识到其他文明可能存在促进自身发展的积极方面,并高度重视借鉴其他文明的发展成果,尤其是其他文明的优秀之处,对自身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互利共赢,源于各国追求自身发展的共同愿望。在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互动中,只有超越文明冲突观念,形成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良好氛围,才能维护稳定、达成共识、增强活力,进而推动共同繁荣发展。

  立足现实的伟大担当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时期。总体而言,世界经济呈现出既有发展态势被打破、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还未形成、未来发展趋势不明的特征。一些国家贸易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思潮涌动,加之非传统安全领域问题影响力上升,充分暴露了全球治理体系存在的结构和功能性缺陷,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愿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面对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既要把握和平与发展时代潮流,抓住机会实现自身发展,又要在全球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等多领域挑战面前展现中国担当、贡献中国方案、凝聚中国智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沿着古丝绸之路足迹体悟丝路精神,探索认识和解决当今世界难题的具体路径,让丝路精神落地落实,是我们应有的时代担当。

  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是这样,国家也是如此。随着我国在世界交往体系和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与不同文明实体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交往的范围日益扩大并向深层次发展。我国发出旨在推动沿线国家之间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一带一路”倡议,以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为丝路精神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时代生机。以“五通”为代表的互联互通,是针对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困局和全球治理难题所开出的“中国药方”,能够推动实现真正的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由各国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自然对沿线国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一带一路”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致力于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贡献出提振全球经济的中国方案,彰显了增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中国智慧和推进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中国担当。

  面向未来的前进引领

  依据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社会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处于不断变革之中,丝路精神亦体现为一个不断演进与发展的过程。丝路精神与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的思维内在契合,显现出中国坚持和平崛起的强大信念和超越“国强必霸”历史教训的坚强信心,开拓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和平发展新路,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创新和超越。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的理念,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引领着人类东西方和平发展的新理念新道路新方向,彰显了中国智慧的独特魅力。

  从古至今,追求和平安宁一直是全人类的共同期盼。没有和平的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才能共同应对各种安全挑战,共同建设和平世界。繁荣发展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打破发展瓶颈、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是各国面临的艰巨任务。只有实现各国之间的联通,才能推动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打造甘苦与共、命运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丝路精神发轫于开放,通达于开放,也必将繁盛于开放。面向未来,世界更应以开放为导向,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全球化。创新是推动人类发展的重要力量,弘扬丝路精神,创新的需求更加迫切。优化创新环境,汇聚创新力量,必将为弘扬丝路精神注入不竭动力。文明因多样而精彩,因交融而升华。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才能推动各种文明互学互鉴,让文明之路越走越宽广,让人类文明的未来更加绚烂多彩。丝路精神所具有的强大魅力,让全世界有理由相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条件下,丝路精神所开拓和引领的和平发展新文明道路,开辟了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引导人类不断走向和谐世界的新境界,必将开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

  (作者系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