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薇:唯物史观的文化维度
2018年07月05日 08: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5日第1486期 作者:吴薇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探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指明了根本方向。与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上层建筑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相反,唯物史观强调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正由于此,美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奥康纳、人类学学者萨林斯等人认为,唯物史观是一门揭示“物”的规律的科学,存在一个“文化空场”。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唯物史观从来不存在什么“文化空场”,唯物史观内在地包含着文化维度。

  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的阐释通常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从狭义角度而言,文化是对应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对应于“经济基础”的“思想上层建筑”或社会意识形式,这是纯粹的观念文化。从广义角度而言,文化不仅包含精神因素,还包含物质因素、社会制度因素等,它是人类实践方式和生活方式内容的统一体。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意义上把文化界定为文明形态,将之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多次使用“文化初期”这一概念以指代人类历史发展的文明初期,即蒙昧与野蛮时期。从这一意义上讲,唯物史观中的“物”就不仅指社会存在或经济基础,而且内在地包含了历史活动中的人、人的实践及人化世界。

  其一,现实的人。恩格斯将唯物史观定义为“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与传统唯物主义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传统唯物主义所认为的作为“物”而存在的世界,在马克思的眼中是“属人的世界”,是“打上了人的烙印”的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从不抽象地讨论人,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将人的“类本质”抽象为“类意识”,抛开现实探讨人的社会活动方式来看待人的所谓本质,这是与唯物史观格格不入的。马克思认为置身于历史当中的人必须是“进行生产劳动的现实的人”,“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于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和其他存在物,就在于从人的现实历史入手,把人的生命本质界定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现实的个人只有在社会生活中、在人与人的现实关系中,才能真正被理解。唯物史观以“现实的个人”为前提,精辟概括了从事生产劳动的、具有社会属性的、归属于不同阶级的人。正是这样理解人,唯物史观才科学阐明了人在社会中所形成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结构以及意识形态的关系,科学论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社会历史运动机制。因此,唯物史观所唯之“物”必须包含“人”这一主体性要素。指责唯物史观缺乏文化维度,是没有搞懂唯物史观怎样看待人。这是问题的根本。

  其二,人的实践。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也是正确把握唯物史观的重要基点。只有把实践范畴纳入唯物史观,通过实践来把握社会历史发展,唯物史观才能真正超越旧唯物主义,而不再是机械的、僵化的理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正是从这一崭新的认识出发,马克思立足于“感性的人的活动”、立足于“实践”,来把握社会运动和人类历史进程。这样,主体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等因素,就被合理地理解为奠基在物质生产和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创造。因此,离开了唯物史观所正确把握的实践范畴,文化本身就得不到科学的理解和阐释。

  其三,人化世界。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所由以产生的结果,就是唯物史观之“物”的现实形态。在唯物主义看来,“物”有两种性质:自在自然存在物和属人社会存在物。所谓自在自然存在物,是指没有进入人类活动范围,与人的实践没有发生有意关联的自然物。属人社会存在物则不同,它是进入人的活动范围,与人的实践产生了有意关联,或被人进行了观念把握、审美把握或实践改造了的属人事物。唯物史观之“物”范畴,指称和标志的是后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唯物史观才摆脱了旧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局限,才能够具体地、历史地看待事物、看待世界,看到历史运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以唯物史观反观马克思的文化思想,它归根到底表现为人类实践活动本身以及这种活动的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克服这种障碍本身,就是自由的实现……主体的对象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而这种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唯物史观的生成基础在于从实践及其形成的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考察人,给予人以科学的规定性,从而构建起呈现和张扬人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的社会文化。从特点上看,文化由特定符号——语言、文字、符号、器物来表达和传导,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的各种观念、社会生活行为规范和实践结果的总和。而在社会生活中,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往往又是融合在一起的。文化是人类追求自觉、自由活动的内在精神和过程,生动地体现着唯物史观的本质规定性。通过对唯物史观的深入理解,在传统物质范畴理解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突出人、人的实践及其结果的重要地位,将文化的主体、对象化过程以及客体三个要素纳入唯物史观之中,对于审视马克思恩格斯眼中的文化,明晰文化的特质与本质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