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文:马克思主义的宏大叙事不可取代
2018年06月12日 07: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6月12日第1470期 作者:吴新文

  今年既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又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学术界、传媒界和其他社会各界掀起了纪念和宣传马克思的热潮。马克思的伟大是毋庸置疑的。他宏阔的视野、丰富的学识、旺盛的创造力、深刻的洞察力、坚强的意志力、大无畏的批判精神、高尚的献身精神,乃至其学说和思想的影响力,在人类历史上可谓罕有其匹。马克思完全当得起“千年第一思想家”的称号。

  马克思逝世后,特别是“十月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术界,一直热衷于把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割裂开来,企图实现其“告别革命”的目的。通过对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的“片段化”“知识化”“知性科学化”,马克思被披上了“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等外衣;一些学者热衷于谈论“马克思学”,而不愿意谈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说的总体性、其思想的批判锋芒和革命意涵、马克思与其后继者的关联性,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了,马克思的革命者形象被淡化了,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被纳入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马克思变得无害,因而也变得永恒了。这一研究模式割裂了马克思思想的政治性和学术性,对我们的学术研究有害无益。为了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更加深刻地研究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我们今天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时,应该理直气壮地宣告: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是血肉联系的整体,不能被无端地割裂开来。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马克思主义既有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的奠基者,也有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一批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源头”或“树根”。世界上的马克思主义者或共产党人,通常会把马克思视为自己的“老祖宗”,但他们也认为马克思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为发现真理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马克思主义需要不断发展,它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业已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正在展现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与目前流行的各种专门化或“小众”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世界的“宏大叙事”。它对自然界、人类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人类思维发展具有全面而系统的总体性论说,它不仅指向人类社会的过去和现在,也指向人类社会的未来。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还处于初创阶段,它的某些方面还是初步的、不系统的、不完备的,那么经过100多年来的发展,它的完备性、系统性、包容性已有很大增强。马克思主义具有超越具体知识领域和学科框架的整体主义视野,其整体性和完备性是其他任何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思想理论体系,也是一种社会政治运动。作为思想理论体系,它是科学理论和意识形态的结合;而作为社会政治运动,它是“改变世界”“消灭现存不合理状况”的活生生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思想和行动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张力和平衡。一方面,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另一方面,实践和行动又为理论和思想的检验和提升提供了现实基础。“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思辨或某个哲人的玄想,而是立足于人类现实生活的坚实大地的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统一体。100多年来,虽然马克思主义曾被自己的对手多次宣布“式微”“衰亡”“终结”,与之相关的国际共产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再被宣判“失败”,成为“遗产”,但是马克思主义一次又一次浴火重生,不断在实践中实现新的飞跃,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并不局限于某个地域和民族,而具有鲜明的世界维度。马克思主义产生并立足于西方文明,但它也有扬弃并超越西方文明的视野。100多年来,在西方的大学校园里,在俄罗斯和中国的工厂和农村,在亚非拉的热带丛林,不分种族和地域,都有人在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马克思主义为非西方世界如何应对西方、学习西方、超越西方,指出了一条现实道路。世界范围内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非西方世界的崛起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息息相关的。马克思主义改变了20世纪至今的世界格局,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生根、开花、结果。

  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为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演进开启了全新的境界。马克思主义不是“历史终结论”或“文明终结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并不意味着历史或文明的终结,而是意味着人类历史或世界文明的真正开端。马克思主义虽然承认资本主义开启了世界历史,创造了高度的文明,但又指出这种文明相对于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文明而言仍然是野蛮的,真正的人类历史还有待开启。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没有陷入“宿命论”,它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没有做出面面俱到的描绘,从而为后来者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在世界上很多意识形态领域越来越封闭化、教条化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显得弥足珍贵。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伟大的思想理论体系和社会实践运动仍然在当今世界充满生机与活力,马克思的伟大才能被时刻铭记和持续传播。1953年,中国共产党曾经为重修马克思墓地捐赠了7000美元。2018年5月5日,由中国捐献的5.5米高的马克思塑像正式矗立于马克思的故乡德国特里尔。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马克思的伟大与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作者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