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浩爽:用新传播手段强化理论武装
2017年12月28日 08: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28日第1362期 作者:孙浩爽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宣传思想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在高校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具有思想引领、舆论引导、精神激励、文化支撑的重要作用。新闻宣传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应当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把握好“时、度、效”,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在新时代用新传播手段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第一,坚定理想信念,让新思想入脑入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应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

  做好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不仅要引导高校师生员工准确领会掌握十九大精神的思想精髓、核心要义,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而且要广泛开展新闻宣传,精心组织集中宣讲、学习讨论、调查研究,创新传播形式,多用师生听得进、易接受的语言和形式,多用新媒体、新平台,使用分众化、差异化的宣传形式,增强互动性。

  高校要做好新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教材、进课程,积极营造学起来、教起来、传起来、研起来、干起来、实起来的良好氛围。增强高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新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到全员全方位的育人过程中。不断引导师生抓好理论学习,真正学懂、弄通、做实,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在学习、工作、实践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增强传播能力,让新思想传播零时差、零距离。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应当紧贴高等教育改革进程和师生员工思想实际,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坚持创新为要。把发挥传统媒体内容优势和新兴媒体传播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在传统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新闻网、橱窗、电子显示屏的基础上,打造新媒体矩阵,开发直播平台,努力实现新旧媒体平台的优势互补,形成立体宣传矩阵。

  做好新思想传播工作,就是要及时回应师生,尤其是青年学子阅读习惯和信息需求的深刻变化,用其最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加强时效性、针对性和可读性。把丰富的思想内涵通过创新宣传方式传播,善于说理、善于分析,增加鲜活生动的内容,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使宣传思想工作更接地气、富有成效,做到有声势、有亮点。

  做好新思想的传播工作,应强化日常新闻宣传中的内容生产和表达能力,善于发现好故事,传播好声音。“要善于挖掘事实,也要善于提出概念、形成标识。”“有铁的事实、好的道理,还得有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的表达。”善于把握好时机、节奏,掌握住力度、分寸,让新闻宣传工作真正有实效,为新思想的传播涵育充满正能量的舆论沃土。

  第三,培养行家里手,让新思想原本生动地传播。作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应有过硬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研究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在传播新思想的过程中,自己先要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学习好,力争在掌握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学深学透上下功夫、在融会贯通上下功夫,完整准确地领会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新任务。不断加强学习、加强实践,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全力将新思想传递给每一位师生。

  切实做好新闻宣传工作,高校应完善新闻信息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一步改进高校新闻宣传的文风作风。建立高校、宣传部门、新闻媒体三方联动宣传机制,为新思想传播和高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在专业能力上,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应强化讲好新故事的能力,在宣传上见实效,在融合上求突破,着力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宣传队伍。在专职队伍“术业有专攻”的基础上,善于发现师生中的传播“能手”,培养一批师生通讯员,通过身边人、身边事,让新思想的传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新闻宣传队伍应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积极主动、久久为功,增强讲好中国高校故事的底色和底气。在内容上注重提高质量和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专业上打造传播团队、把握传播时间;在形式上提前谋划,发现身边故事,积累榜样案例;在执行上提前制定传播计划、做好传播积淀、改进传播形式、扩大传播效应。

  总之,做好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需要在深入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过程中,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内凝聚共识,对外树立形象,推动学校中心工作的开展;加快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步伐,发挥高校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多的智慧和方案。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宣传思想工作研究项目(2017XCYB0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梁瑞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