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森:主旋律影视剧如何赢得观众
2017年08月17日 07:4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8月17日第1272期 作者:张森

  作为一种特定的影视类型,主旋律影视剧在我国文化传播格局中居于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对内传播正能量,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另一方面,它对外展现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旋律影视剧却面临观众流失、市场乏力的尴尬与窘境。有观点将之归结于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多样化所造成的观众审美兴趣转移;也有观点认为是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在社会整体传播格局中受到巨大冲击的结果。除了外部因素的影响,我们更应当深入思考主旋律影视剧自身创作中的短板,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上不断提升其创作质量,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

  主旋律影视剧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但作为一种特定的影视艺术类型并非为中国所独有。早在一战前后,美国电影同业工会就提出电影是以极小成本进行国家宣传的最佳方式的观点,并获得美国政府的认同和支持。好莱坞电影成为美国进行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工具。主旋律影视剧不仅是一个国家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有效载体,而且是文化领域开展意识形态竞争的重要方式。面对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影视剧的强势入侵,我们的主旋律影视剧必须要考虑市场效益。在市场环境下,票房、收视率毕竟代表着观众的取舍,没有市场竞争力就意味着对观众缺乏吸引力,这势必会影响主旋律影视剧弘扬主流价值观的效果。近年来,《亮剑》《人民的名义》《湄公河行动》《血战湘江》《战狼2》等一系列主旋律影视剧的成功表明,观众需要制作精良的主旋律影视剧,主旋律影视剧在市场环境下也是能够做好的。为了提升主旋律影视剧创作水平,以便更好地传播主流价值观和发挥思想引导力的作用,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体现时代性。创作者要更好地把握主旋律影视剧的时代性,需要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有深刻的理解。一方面要关注历史,特别是中国人民追求中国梦的壮丽篇章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勇前进的辉煌历程;另一方面要关注中国的现实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人民群众日新月异的生活面貌。创作者要在历史和现实的坐标系中,用艺术的手法表现中国人民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和民族焕发出的蓬勃生机,使世界看到当代中国的崭新形象和人们的良好精神风貌。比如,身处新世纪的中国人,他们一如既往地期望国家进步、民族富强,同时也更具全球视野、世界情怀;他们崇尚英雄、怀揣理想,同时也赞扬平凡人物的多彩性情和精神力量等。主旋律影视剧可以从这些角度着力表现新时代中国人的形象,从而让世界更加了解当代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和精神世界。

  二是注重真实性。对于主旋律影视剧而言,真、善、美既是一部优秀作品的不同侧面,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偏废。近年来一些主旋律影视剧片面追求娱乐效果,严重缺乏历史真实性,如充斥着“雷人”台词和手撕鬼子等桥段的“抗日神剧”。它们不仅没有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和起到积极的社会作用,反而沦为笑柄,削弱了主旋律的价值表达功能。文艺作品固然不能与历史真实画上绝对的等号,但艺术表现不能无限夸大,以致失去了最基本的真实性。文艺作品的真实性是其思想性、艺术性的基础,否则不论艺术方式如何花哨,作品也只能成为水中之月、沙上之塔。

  三是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主旋律影视剧缺乏观赏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在人物塑造、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欠缺。人物塑造存在脸谱化、简单化倾向,台词机械生硬,说教意味浓,缺乏生活气息,因而难以打动观众。主旋律影视剧的人物特别是英雄人物要接地气、有立体感、血肉丰满,拉近与普通人的距离;同时又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闪耀不平凡的光辉。这样才能真实感人,引起观众共鸣。不可否认,主旋律影视剧很多涉及重大历史题材,政治性和宣传性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但在具体的实现形式上可以更为灵活。一方面,主旋律影视剧在表现社会历史本质发展规律、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等方面的总基调不能丢、不能变;另一方面,它也要保持题材上的开放性、形式上的灵活性以及叙述上的故事性、趣味性。实践证明,丰富多彩、观众喜闻乐见的影视剧在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更具优势。如果不注重艺术效果,片面强调主旋律影视剧的宣传功能,就会削弱其艺术表现力和情感感染力,反而束缚其创新发展。

  四是利用新媒体传播。主旋律影视剧的传统平台是电视和电影,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移动手机等设备的普及,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下传播格局中的重要渠道。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受众,主旋律影视剧必须大力推动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利用好新兴传播渠道,增强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尤其在当下网络空间里,充斥着“怪力乱神”和“奢侈拜金”的影视剧作品,更需要主旋律影视剧发挥精神引领作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具有吸引力的艺术形式使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主旋律影视剧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进行简单转移,而是要根据网络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针对不同受众群体打造新颖独特的影视产品,使其既能传达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又能以动人心弦的叙事手法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赢得广大观众,这样才能保证主旋律影视剧的大众传播效果,使其起到润物无声的宣传作用。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民意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