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守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
2017年03月09日 07: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3月9日第1163期 作者:傅守祥

  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演讲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围绕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主题,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命题。习近平主席呼吁国际社会要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的原则,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主席的演讲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体现了大国担当和天下情怀,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指明了方向,为建设美好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和而不同的天下情怀

  中国人早就有“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思想与胸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遥相呼应。我们主张人与人、国与国在拥有不同观点和文化的同时,彼此之间要开放包容、和谐共处。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不同的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的文明,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每种文明都拥有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下,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殷切期盼。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了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反映出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初心,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目前人类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上的战乱和冲突没有完全止息,中国也曾经饱受战祸和动乱之苦。中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汲取了中国传统“和”文化的智慧和境界,并将其内化为新的价值观念,从而呼应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势,体现出一种大境界和大情怀。

  共赢共享的发展理念

  在人类面临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面对“世界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中国坚决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坚持对话协商,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而努力。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相互依赖、利益交融、休戚与共为依据,以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为支柱,以“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思维超越旧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的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来解决不同国家、民族和宗教之间的隔阂、纷争和冲突,强调彼此之间要弘义融利、风雨同舟、命运共担。

  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里,中国经历了救亡图存的阵痛和转型发展的焦虑。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长期以来,我们奉行“韬光养晦”的国际战略,为的是一心一意谋发展、心无旁骛干事业。现在的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性大国,综合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到“和平崛起”的世界大国,当代中国在全面融入世界的同时,也让世界读懂了文明发展的中国。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中国也为全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机遇和成果同世界各国共同分享。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际化倡议,不仅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还将助力沿线国家实现现代化,体现了共赢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一倡议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致力于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实现对接联通,统筹协调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我们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国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那种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不利于世界的长足进步和稳定发展。中国人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各方齐心协力,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前行,不断推进这一历史进程。这不仅需要先进理念的引领,而且需要凝聚行动的力量。中国文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不同国家相互关联、协调合作、互利共赢,既要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也要努力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应该坚定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决心,同世界上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一道,反对为一己之私挑起事端、激化矛盾、损人利己,反对霸权主义行径。

  休戚与共的国际担当

  当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联系。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经济再到政治外交,“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立体网状结构已经形成,联动效应无处不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协商解决。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共同遵守国际规则、维护国际正义,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共识。无论是着眼于人类的和谐进步,还是从国家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中国都需要担负更多的国际责任,并积极引领国际秩序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毋庸讳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反全球化的声浪也此起彼伏。一些国家担心经济全球化带来移民、就业、社会平等以及民族和谐等问题。这导致本土主义、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在一些西方国家兴起。这些国家因此变得更加“内向”。在此背景下,英国公投脱欧、美国特朗普的贸易保护、欧洲极右势力崛起等“黑天鹅事件”不断出现。一些国家陷入反全球化漩涡之中,缺乏历史的发展眼光。然而,不能把各种乱象完全归咎于经济全球化。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与多边合作仍然是大势所趋。面对当下“逆全球化”的潮流,中国需要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良性发展,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但也存在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等问题。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并积极予以解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启示我们,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

  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需要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做到权责共担,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当今时代,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或通过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唯有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胸襟、“穷则变,变则通”的眼光,才能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这也是中国能够在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局势中巍然屹立的深层原因。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秉承“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胸怀,将自身利益与世界共同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中国坚持义利兼顾与平衡,追求义利兼得与共赢,保持既有理又有礼的大国风度,塑造温和而自信的国际形象。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一系列全球性热点问题的协商和解决都离不开中国的积极参与。中国日益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体现了大国担当意识。例如,生态危机是世界性问题。工业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人类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为了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再如,中国以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为后盾,努力引领经济全球化,支持建立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这一切务实行动的背后都显示出中国人的大智慧和大气魄。

  丰富的中国实践催生新理念,成功的中国道路贡献新方案。着眼于人类整体发展和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向世界提出的重要方案,蕴含了中国发展的智慧和经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消费时代的文化正义匡扶与文化品质提升研究”(15YJA710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温州大学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