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昭锋: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2014年11月07日 09:3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1月7日第666期 作者:陈昭锋

  11月7—8日,“APEC中国日新兴产业论坛”在天津举行,“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为活动主要内容,这对于我国的节能环保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甚至关键核心技术,拥有强大市场有效需求特别是国内有效需求潜力,同时兼有资源能耗低、产业升级引领能力强、综合效益高等特点,所以,作为事关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国家创新体系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促进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就成为各国政府的普遍做法。我国也先后出台实施了一系列规划政策,将新兴产业发展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形象的关键力量。但目前来看,除了与传统高新技术产业的属性差异,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存在很多不足,而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化路径已经不能适应其发展要求,亟须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不同于传统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甚至关键核心技术。这就从根本上奠定了这一产业具有区别于传统产业的内生增长模式,进而要求产业内的领军企业必须处于国家价值链甚至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粗放式的外生增长模式,以外国直接投资和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为偏好,这在推动我国经济规模、高新技术产业规模高速增长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本土领军企业成长不力、国内市场支撑无力、产业链条升级乏力等内在问题。例如,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利润率仅为4%左右,低于很多传统产业。同时,我国不少地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多多益善”、“跨越式繁荣”现象,也导致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扩张”的顽疾。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形成基于国家价值链和自主创新的产业发展综合优势。而这种创新动力集体缺失与产业升级能力不足的困境,又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式直接相关。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能沿袭传统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必须通过自主创新和价值链转型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一是要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生培育机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由“技术依赖”向创新驱动和内需驱动全面转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升级、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等压力不断递增,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生培育机制正在成为一种占优的战略选择。国内外经验和教训证明,阻碍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优势持续提高的主要因素不是产业规模,也不是有无学习机会,而是缺少基于创新资源集聚配置和内需市场支撑的产业培育机制。目前,我国有些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规模大,但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不高,产业自主创新倾向远远不及预期。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大的地区并没有率先实现产业自主升级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产业竞争优势,其原因正与此相关。不难推论,如果它的培育模式没有质的创新,即使实现了规模性增长但其核心竞争力未必能迅速提升,进而可能导致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预期目标落空。

  二是要推动本土领军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高端,这也是产业高端化的重要衡量指标。由于在价值链低端环节的过度竞争和过度投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集群扩张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投资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虽然企业在这种低端环节的进入和布局也是其实现产业分工和创新分工的内在需要,但如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阶段就形成了企业的过度拥挤现象,无疑将导致本土领军企业难以掌握和控制产业链上的战略环节,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风险。目前我国该领域的领军企业实力还相对偏低,企业在价值链分工体系中还处于低端和边缘化,对产业核心技术控制、本土市场需求刺激和本土企业家人才培育等方面,都与产业规模本身不对称。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由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的持续进化,必须要为本土自主创新和人才科技创业提供全面的孵化环境与政策体系,积极促进本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同时优化领军企业实现产业集聚的区域环境。

  三是要探索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的转型和创新。目前,某些地方政府对开拓新兴产业市场的支持和引导尚显不足;一些地方投资冲动强烈,存在产能过剩隐患。因此,需要地方政府根据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适当调整和创新自身行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培育国内市场需求是决定该产业向内生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条件。为此,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和专利产出能力,让企业成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主体,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奠定核心优势;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体系,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和应用条件,形成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我国跨入创新驱动和内需驱动的内生增长新阶段,从而加快形成基于自主创新和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发展综合优势。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资源高效配置路径研究”(13BGL024)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通大学科技政策与创新管理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武勇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