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指引的实践方式从马克思主义改造客观世界,转变为改造主观世界,逐渐成为从消解理性主体性出发又回到重建新的主体性哲学。这最终导致了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主体性实践沦为一种主体性培育的自我技术,成为抽离于现实世界之外带有乌托邦色彩的自我精神世界救赎。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面对不断变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理论创造,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提供了批判的理论视野和丰富的理论资源。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正是针对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理论任务而产生发展,经过第一代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的理论奠基,第二代哈贝马斯等学者的重要发展,到第三代霍耐特等学者的承续,成就了法兰克福学派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标榜着法兰克福学派独立批判的学术精神,是法兰克福学派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独树一帜的理论特征。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整体性原则、否定性进展以及主体性实践三个方面出发,不仅可以全面勾勒出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面貌,也提供给我们从侧面观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现状的批判视野。
社会批判理论的整体性原则
批判思维是哲学特有的、超越其他认识的思维方式,经过康德到黑格尔,理性批判方法成为建构观念哲学的主要方法。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批判不是观念哲学理论建构的思辨方法,而是揭露社会现实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对象不是观念,而是社会现实,理论任务不是建构新的观念体系,而是提供给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现实指向。法兰克福学派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确定了批判社会的理论是其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并形成了整体性社会批判理论,将整体性确立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原则。
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受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以及当时流行的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析理论的影响,其正式的奠基者霍克海默在《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一文中,确定了社会批判理论的论纲,明确指出批判理论的目的绝非仅仅是增长知识本身,其目标是把人从奴役中解放出来。批判理论不同于传统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实践旨趣,并非以肯定性、同一性的思维增长社会的知识性认知,而是以一种否定性、非同一性的思维批判社会现实,进而试图提供一种新的关于理想社会的思考。可见,传统理论旨在解释世界,为现实世界提供话语支撑;而批判理论旨在改造世界,为改造世界提供理论武器。而改造世界的目的在于发展世界,批判理论就是推动发展的理论形态。
霍克海默在就职法兰克福研究所主任的演说中进一步指出,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任务,一是批判社会的任务,必须建构一个多学科交叉、跨领域研究的整体学术研究体系;二是改造社会的任务,必须勾勒一个阐明社会、经济和意识之间关系的整体理想社会图景。面对宏大的理论任务和庞大的实践对象,法兰克福学派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批判理论的整体性社会批判,即认为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具有整体性,研究方法应遵循整体性,研究特点必然表现出整体性。整体性社会批判首先将社会理解为一个整体,整个社会从感性的人生产历史生活方式的感性活动出发,生成了一整套社会运行体系。因此,整体性社会批判就是把在其整体性中作为他们自身历史生活方式之生产者的人作为研究对象,绝不是机械地、简单地对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批判的整合,而是系统、历史、联系地理解社会整体的生成性。从而,使社会批判理论从结构性批判转向系统性批判,从强制性批判转向生产性批判,从多领域批判转向逻辑性批判,试图找到联结、生成、隐匿于社会整体运行中的关键环节,进而完成寻找改造世界实践路径的社会批判理论旨趣。
社会批判理论的否定性演进
否定辩证法是社会批判理论内在遵循的基本方法,其实质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同一性辩证法的非同一性否定思维。否定辩证法使法兰克福学派不仅对技术理性塑造的资本逻辑持否定态度,同时以否定态度看待社会存在的一切事物,甚至尝试走向非同一性的话语建构。因而,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必然伴随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现实而不断变化研究对象,进而不断否定自身理论、推进自身理论的演化发展。观察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形态演进,不同阶段的社会批判理论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批判,例如哈贝马斯对霍克海默关于“经验与规范”的批判。可见,否定辩证法成为在现实中和理论上共同推动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发展的方法论基础。
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主要学者霍耐特在《权力的批判——社会批判理论反思的几个历史阶段》一书中,从梳理社会批判理论的历史演进出发,试图找到社会批判理论内在阐发的演进逻辑和实质内核。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为代表,奠基社会批判理论的整体性原则和否定辩证方法论,将社会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文化、意识形态、技术理性等观念的领域。第二阶段以哈贝马斯等人为代表,开始转向话语批判,试图在交往理性中建构一种新的合理性话语。第三阶段以霍耐特等人为代表,逐渐深入权力批判,尝试剖解资本权力运行的规律,运用承认理论探索理想社会秩序。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学生运动中逐渐走向大众,社会影响广泛,马尔库塞成为著名学生运动精神领袖,哈贝马斯成为公共知识分子。学运失败后,法兰克福学派主要学者开始从社会运动回归理论阐释,社会批判理论也逐渐发生从否定性批判向非同一性建构的理论转向。
霍耐特进一步指出,贯穿于社会批判理论演进逻辑的内核实质是权力的批判。无论社会批判理论的对象如何演化,其批判目的始终围绕着破解资本主义社会整体运行的权力逻辑,试图找到资本权力施加影响的载体、方法和实质,进而寻找消解权力话语和权力运行的实践路径。在社会批判理论中,权力反映力量关系,力量关系反映社会关系,从而最终揭示社会组织及其整体运转系统的内在机理。由此可见,法兰克福学派运用否定辩证法推进社会批判理论从观念批判、话语批判向权力批判不断深入,最终从否定性批判走向了非同一性建构,必然不断调试着与之相适应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方案,逐渐从反抗社会的学生运动转向了自我技术的主体性实践。
社会批判理论的主体性实践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提供着观察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视野。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批判对象的历史演进中,侧面反映出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焦点的不断演化。
法兰克福学派基于整体性的社会批判理论,建立起一套有别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实践方式的独特实践逻辑。这条实践逻辑探索建设人类理想社会形态的实践路径,进而形成了一条基于整体性社会批判,始终以颠覆社会统治秩序的观念基础为出发点,专注于重建主体性的实践逻辑。这一主体性实践路径,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带有马克思主义早期的人本主义倾向有关,在其理论资源中,始终参与着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奠基,以及精神分析学派、浪漫派、生存论的色彩,致使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演进看似是应对资本主义社会权力运行的现实特征变化,而实际上批判的对象始终是抽象的社会意识系统,实践的对象始终是抽象的主体观念系统。
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学生运动失败后,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逐渐认识到,虽然社会批判理论不是肯定性理论,它提供着拒斥现实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但是其实际影响只能在思想观念中产生,既无法反抗资本权力的物质力量,也难以摆脱资本逻辑的社会意识控制,最终无法启发整体改造社会的、物质的、实践的力量。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开始诉诸话语重建以实现主体性重建,试图通过培育新的主体作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由此,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指引的实践方式从马克思主义改造客观世界,转变为改造主观世界,逐渐成为从消解理性主体性出发又回到重建新的主体性哲学。这最终导致了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主体性实践沦为一种主体性培育的自我技术,成为抽离于现实世界之外带有乌托邦色彩的自我精神世界救赎。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当代法国文学共同体思想研究”(20BZW03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贡献的哲学研究”(2662022MYYJ00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政治与文化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