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呈现出金融化的发展趋势,金融化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时代特性。随着金融化趋势的崛起,希法亭对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不过其金融资本研究并没有进入学者的视野,甚至有些学者直接否定其当代生命力。因此,金融资本在当代是否具有生命力,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对希法亭金融资本概念的界定与澄清,是我们分析当前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的理论前提之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金融资本理论也需要通过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化的发展激发其现代性与时代感。1910年,希法亭《金融资本》的出版,将第二国际对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的研究推到了新的境界,他超越了以往局限于专题或国别的资本主义研究视角,在继承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运动规律进行了全面研究。考茨基对《金融资本》给予了极高评价,称它是对《资本论》的第二卷、第三卷的真正继续。
金融资本的三个维度及相关争论
第一个维度是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垄断。在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的时期,固定资本的不断膨胀,使得资本流动性和利润率的平均化受到阻碍,因而,为了打破对新投资的限制,需要扩大资本聚集的范围,使得产业资本集结的同时,银行资本也得到积聚。银行同时将资本借贷给不同的资本家,对于银行来说,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一样,对于排除竞争的趋势是同一的。银行通过联合扩大的方式走向垄断的同时也推动了产业资本的垄断化。在希法亭看来,垄断是金融资本得以形成的前提,离开垄断,货币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就无法实现结构性的分离,金融资本也就不可能超越产业资本成为最高级的资本形态。
第二个维度是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融合。随着卡特尔、托拉斯等垄断组织日益占据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货币资本家通过将货币借贷给产业资本家,以利息的形式实现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并通过对货币资本的绝对权力来实现对产业资本的控制。银行通过借贷或股份投资的形式增加对产业资本的投入,促进产业资本的发展。随着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日益融合的发展趋势,最终形成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外对其进行支配的具有独立性的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形态,即金融资本。
第三个维度是银行资本的主导地位。一方面,银行通过增加或减少借贷的方式实现对产业资本家的控制,通过利息、股息或红利等形式获得产业资本的超额利润。另一方面,银行对货币所有权的垄断促使其成为社会资本动员的主体,通过为产业资本发行股票赚取差额利润。银行作为货币资本的所有者,通过借贷资本和虚拟资本两种形式实现对产业资本的统治,确认其主导地位。金融资本以银行资本的形式实现对社会化生产成果的占有。
生产与金融二分的视角是区分垄断资本主义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关键。希法亭从二者融合的视角,在对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否定之否定关系的分析基础上,实现对金融资本的界定。在他看来,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在金融资本时代,产业资本也从未消失,而是变为金融资本积累的一个环节。资本主义金融化则是资本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他认为,对金融资本内在结构的把握要从生产性积累与非生产性积累的双重维度来进行。从生产性积累的维度来看,金融资本与产业经济密不可分,金融资本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外间接对其剩余产品和利润进行支配。而从非生产性积累的维度来看,货币资本以虚拟经济的形式,利用投机等手段完全脱离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实现资本的积累,而这也体现了资本主义金融化的本质。
马克思在对借贷资本与虚拟资本两个方面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金融资本不创造价值,而是对剩余价值的分配,并对借贷资本与虚拟资本如何实现钱生钱的方式进行了分析。希法亭基于马克思的理论基础,建立了其金融资本理论,提出“创业利润”这个概念,即金融资本在流通领域对剩余价值的动态化分配,这是理解当代金融资本运动规律的重要观点。
斯威齐认为,金融资本只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过渡阶段,而希法亭却将其理解为永久的趋势,这显然过高预估了金融资本的地位。据此,他提出用垄断资本来取代金融资本。福斯特认为,金融化意味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金融资本主义时期。但是他强调,他对金融资本的使用与希法亭所指的金融资本含义全然不同,他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将金融资本界定为金融市场和投机活动中的货币资本。在他看来,希法亭没有注意到以银行为导向和以市场为导向的两种金融资本的不同,对银行与企业间的信用关系做了一般化的理解。拉帕维查斯认为,希法亭的金融资本具有片面性,无法充分诠释20世纪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之间的关系。
垄断资本学派与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化
20世纪70年代,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领域的主要矛盾表现为经济剩余的急剧增长与剩余吸收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垄断资本学派将金融作为解决经济停滞问题的有效途径,使金融资本再次崛起。垄断资本学派继承了希法亭将生产与金融二分的方法论原则,只是没有从二者相融合,而是从生产与金融分离的视角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与金融化并存的垄断资本阶段进行研究。福斯特将金融化定义为资本主义经济从生产领域向金融领域的转化,并提出资本积累具有双重体制,即依托于实体经济生产过程的资本积累和远离生产过程的货币资本积累,货币资本的积累从最初对产业资本积累的从属地位,最终走向独立化。由于垄断资本学派将金融化理解为虚拟化,因而生产与金融是绝对分离的。在他们看来,生产的停滞必然会导致金融化的迅速发展,以生产为导向的实体经济与投机形式的虚拟经济是截然对立的关系。
事实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在产业资本时代就存在,并为产业资本提供服务,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银行与产业巨头更是合二为一,成为金融巨头统治支配着中小企业。虚拟经济的膨胀对实体经济的生产产生严重影响,同时也遮蔽了金融资本生产性积累的维度。垄断资本学派对金融化作出片面理解的原因在于其理论聚焦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他们只是寻找吸收经济剩余的途径,而缺少对剩余的产生过程的思考。因而,他们认为,马克思的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不再适用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取而代之的将是经济剩余上升的规律。
资本主义金融化在西方的形成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19世纪就存在周期性的金融化,资本总是妄想通过非生产过程赚钱。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金融化由周期性转为结构性特性,形成其特有的资本积累结构。20世纪70年代,生产停滞的常态使资本主义金融化再次崛起。然而,垄断资本学派却从未对资本主义金融化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也很少对金融资本积累方式的变化进行追问,甚至没有对金融资本概念的本体论界定。而从本体论的意义上对金融资本概念的界定是理解金融化的首要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希法亭对金融资本的研究构成了金融化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希法亭金融资本的阐释,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在金融资本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双重资本积累方式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金融资本的内在结构,而这是构建资本主义金融化的理论基础。
由于垄断资本学派没有从本体论的层面把握金融资本的内涵和矛盾,因而无法揭示金融资本作为资本形态演进的最高形态出现的历史必然性,也就无法从金融资本发展史中来理解金融化。因此,他们无法把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发展成为融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于一体的世界体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出发,深入挖掘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化,同时也需要通过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化的发展,激发马克思主义的金融资本理论的现代性与时代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资料整理及研究”(21&ZD04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