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党建学科构建应有大视野
2022年06月30日 09: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6月30日第2438期 作者:刘红凛

■北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出。

图片来源:CFP

  对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一个总要求与基本思路,即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立足百年奋斗 确立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与学科体系建设,作为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理应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中去寻找立论依据、确立指导思想与建设理念。具体到新时代建构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则必须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理论与实践来确立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理念。

  具体说来,这至少有三方面要求:(1)建构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党观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理论基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这是因为,从根本上看,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理论与实践,都是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基础上取得的;新时代建构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2)必须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这要求我们必须正本清源、树立历史自信,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3)必须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确立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立场、情怀与重点内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了党的百年奋斗五大历史意义,即“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同时,归纳总结出党百年奋斗的十大历史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从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与历史经验中,既能概括提炼出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基本立场与建设情怀,那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与人民立场,树立人民情怀、国家情怀、马克思主义情怀与世界视野;也可概括提炼出党史党建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重点内容,那就是坚持与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中国道路、不断推进党的事业与实践创新,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立足百年奋斗 推进学科交融

  新时代建构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并非简单的“党史”“党建”合并,更不是各自一摊,而是要有效实现党史党建的交融和整体性规划。故建构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必须正确处理党建学科与党史学科之间的关系,既要打破简单的党史、党建“二分法”,更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从“大党史观”与“大党建观”的交融中寻找二者的“结合点”。所谓大党史观,就是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要树立整体、系统、全面的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与发展规律中来认识党的百年发展与经验教训、汲取历史智慧,以达“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之政治目的。所谓大党建观,就是要突破传统的党的自身建设局限,从党的领导、党的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与发展、党的事业发展等相辅相成的高度来认识党的建设。只有树立与坚持“大党史观”与“大党建观”,才能从更大范围找到党史与党建的“结合点”。

  对于党史与党建的结合点与统一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明确将党的历史简明概括为“不懈奋斗史、理论创新史、自身建设史”,这“三史”可谓党史与党建的结合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与党的建设,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深刻阐述了党史与党建的统一性:一方面,明确指出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强调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另一方面,明确指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三大意义,即“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 之必然要求。同时,明确指出党史学习教育“六个进一步”重点内容,即进一步“感悟思想伟力,增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政治自觉”“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深化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本色”“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发扬革命精神,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增强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将党史与党建有机统一起来,实乃新时代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指导性文献。

  根据新时代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内容,从党史党建交融与有机统一角度看,党史党建一级学科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或“二级学科”已经比较明确,概括说来,至少包括以下八个方面:(1)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究,这是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基础。(2)党的奋斗史研究,主要围绕党的初心使命、党的纲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而展开,包括党的革命史、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史、改革开放史等。(3)党的理论创新史研究,为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有所区别,党史党建学科下的党的理论创新史研究,可以主要围绕党的思想路线、党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党建理论体系而展开。(4)党的建设史,主要聚焦在对党的建设的历史研究,内容大致包括党的政治建设史、思想建设史、组织建设史、作风建设史、纪律建设史、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史等。(5)党的领导与执政理论研究,主要聚焦党的领导史和执政史、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依宪执政与依法执政等理论与实践而展开。(6)新时代党的建设与全面从严治党,主要围绕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而展开,涉及党的自身建设的各方面内容。(7)党内法规制度研究。从根本上看,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属于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明显具有交叉性,是当下党建学、政治学、法学共同关注的重大研究命题,故可以单列为一个二级学科。从目前相关高校、相关学科的现实情况看,要建好“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二级学科,最理想的方式是由党建学、政治学、法学等相关学科共建。(8)政党发展与政党治理比较研究,主要从世界政党比较视野中研究党的建设规律、党的领导规律、党的执政规律、党的发展规律。

  大学科和大视野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基本经验充分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并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从而成为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关键就在于与时俱进地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与执政能力。

  因此,新时代建构党的建设大学科,必须正确认识“打铁”与“自身硬”之间的关系,即“大党建”与“小党建”之间的关系,把党的领导、党的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与发展、党的事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其中,“小党建”(党的自身建设)是“大党建”的基础。党的自身建设从来都不是为建设而建设,从来都是为坚持与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的事业服务的。从党的性质与宗旨看,无论是党的领导还是执政,都必须以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推进党的事业与民族复兴大业为根本目的。

  故从“大党建”视域来构建完善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必须从党的领导、党的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与发展、党的事业发展等相辅相成的高度来定位党的建设学科、明确党的建设学科任务与研究方向。“大党建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政党观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为实践基础,以“党的自身建设理论、法规制度与实践”“党的领导理论、制度与实践”“党的执政理论、体制机制与实践”“党的发展理论、制度与实践”等为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旨在深刻揭示党的自身建设规律、党的领导规律、党的执政规律、党的发展规律的一门交叉性、综合性、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

  进一步而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什么是党的领导,怎样坚持、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共产党为何执政、如何执政、怎样才能长期执政”这四大命题,乃“大党建研究”与“大党建学科”建设的四大根本命题。围绕这四大根本命题,“大党建”学科体系与基本研究方向可以用“四梁八柱”或“四面八方”来概括。其中,“四梁”即指大党建研究的上述四大根本命题;“八柱”是指围绕大党建的四大根本命题而形成的八大基本研究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政党论、党的领导论、党的执政论、党的自身建设论、党务工作(党务管理)论、党内法规论、政党制度论、政党治理与比较论。对党建研究而言,只有掌握上述八个方面的相关知识,才能正确认识“政党与主义”“党的历史与现实”“党的领导与中国政治实践”“世界政党共性与个性”“党内民主与国家民主”“依规治党、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等党的建设与党的领导的基本关系与基本问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史党建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研究”(19VXK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党建研究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