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现实观的思想特质
2021年02月25日 09: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2月25日第2113期 作者:牛云芳 干成俊

  不同思想家对“现实”看法不同:黑格尔将绝对精神看作现实之物,把现实世界认定为绝对精神的异化之物;费尔巴哈强调现实的自然客观性,但由于坚持“感性直观”的抽象原则,终究没有真正认识和把握“现实”。马克思立足实践唯物主义立场,在扬弃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现实观的基础上,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作为“现实”的核心,把现实“当做实践去理解”,创立了科学的现实观,也即社会现实观。它具有实践性、科学性、人民性和开放性等多维度思想特质。

  立足社会现实彰显实践性

  马克思现实观以关注社会现实为己任,将现实的根基置于实践活动之中,将改变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提高到本体论的层面,从而具有实践性的特质。

  一方面,马克思从实践生成论视域给予“现实”一种新的考量,即从人的感性活动去理解社会现实。近代唯物主义理解“现实”的主要缺点在于,“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唯心主义致力于从主体方面把握现实,却把主体等同于抽象的思维。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则在他们的理论视域之外。因此,它们也不可能真正触及现实。马克思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观照“现实”,而不是着眼于纯粹客体本身的理解,不是把实存当作现实。同样,也不能仅从“主观”方面去理解现实,否则会陷入主观主义。旧哲学家之所以都不能够把握现实的真谛,关键在于他们理解现实的原则是超乎感性现实的。而马克思用感性实践活动颠覆了传统哲学的现实观,展现了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本质。

  另一方面,马克思现实观的核心是改变世界。旧哲学基于“市民社会”也即资本主义社会的肯定立场而对其进行“解释”和辩护,根本上是一种“理论”立场。马克思实践哲学基于“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立场而对资本主义进行“改变”和革命。以实践为基点的马克思现实观,其核心是对“感性对象性”世界的变革,是实际地参与到现实世界本身之中的实践纲领。改变世界不是变换思维的样式,也不是变换思维的词句和概念,而是让哲学彻底跃出“思维的孤岛”,走进火热的生活世界,经由实践的方式,不断创生出现实的人、现实的世界及现实关系。以实践为纲领在存在论的根基处赋予哲学“改变世界”的任务,其变革社会制度的诉求与黑格尔要调和理性与现实的立场、费尔巴哈对现实的直观根本不同,马克思基于实践纲领坚持对现实世界的革命性改变。这样一种新现实观,克服了超感性世界现实观的抽象性、颠倒性、虚幻性等根本缺陷,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把握历史规律彰显科学性

  马克思现实观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其立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从现实的物质生产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概念、思维、理论出发来看待社会现实。这就与脱离物质实践来看待世界的唯心主义及旧唯物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抽象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规律,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马克思基于直接的物质生活生产去看待不同形态的社会现实,把产生于其上的“交往形式”看作历史的基础,然后立足于“交往形式”去阐明意识的各种形式。他阐明人类历史的现实运动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运动,二者矛盾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导致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和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的阶级间的斗争,导致新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建立,矗立其上的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革。这种坚定的唯物主义立场使无产阶级摆脱了唯心主义的束缚,为无产阶级认识社会现实、探究社会历史规律、改造社会现实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其次,马克思现实观的科学性体现在使社会主义思潮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马克思详细考察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关于人类解放的动因、主体、道路等诸多环节的论述之后,发现空想社会主义者由于没有正确“解剖”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难以阐明从资本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及发展规律。他们看不到共产主义是产生于资本主义这个“母体”中的,而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与资本主义根本对立的一种永恒的社会理想。要克服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空想性,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追求人类解放彰显人民性

  马克思立足广大劳动者的立场来考察现实并给全人类指明现实的未来道路。《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人民至上是马克思现实观最为重要的政治立场。这一立场建立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基础上,也是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同时,马克思现实观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过程中产生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现实存在是异化状态的存在,是“颠倒的世界”里的存在。旧哲学不去揭穿这种异化,反而推波助澜,沦为异化的帮凶。马克思则始终倡导并践行现实世界的真理,追究世俗世界的幸福和希冀,探索从“虚假共同体”走向“真实共同体”的现实道路,寻求从私有制社会走向公有制社会的现实主体,让异化状态从历史的深处消失,让解放真正赋有实体性内容。人的解放的实体性内容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解放的承担者是从事生产活动的广大劳动者,人的解放的现实条件就是物质生产力的极大丰富,人的解放的现实道路就是私有制和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可见马克思现实观是无产阶级和人类如何把握现实,实现解放的学说。

  面向未来发展彰显开放性

  马克思现实观是关于变化发展着的现实世界的根本观点。历史总是进步的,时代总是发展的,社会现实总是开放的。作为科学的马克思社会现实观,必然具有开放性特质。首先,作为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本性在于开放性。当马克思把“现实”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去理解时,它的结构体现为现实主体——现实的人、现实客体——感性世界、现实的生成过程——历史,从而具有实践根基上生成着的必然性。实践本身是开放发展的,它是主体对客观对象历史地变化着的矛盾展开过程。在实践中细化出来的政治、科学、文化实践,以及网络虚拟实践都具有开放发展的特质。随着人类实践向广度及深度的开放拓展,现实世界将会无限扩展和深化,未来世界必将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多样的自由空间,这是实践活动本身开放性的必然结果。其次,现实世界本身总是通向未来的、开放的。现实说到底是人的活动世界,是在人的社会生产活动中不断被改变着的物质世界。现实的人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的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不断构建的、变化发展的;现实世界同样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生成、发展,进而走向未来。现实作为开放性、发展性的存在,随着实践的展开而展开,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现实世界作为运动变化的过程性存在,没有什么东西是固定不变的,也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存在的,一切现存的东西终将被未来取代。而当条件成熟,一切潜在的东西也终将会转为现实,这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本文系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马克思巴黎手稿社会现实思想研究”(SK2019A0062)及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20jyxm021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