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民: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现实旨归
2017年06月29日 07:5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6月29日第1237期 作者:王福民

  【核心提示】当今世界和中国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不断加快的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与生活世界的面貌。与此相适应,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结构、日常生活世界、主体生存方式、生活理念、人生观价值观等,持续地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变化。这更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

  面向生活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规定与历史使命,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主题与宗旨。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观点、立场、方法研究生活世界的主体、结构及其发展变迁逻辑的思想体系。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命活力的源头活水。离开生活世界、离开生活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将丧失其生命活力与存在意义。

  立足现实生活世界矛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向生活世界,就是要立足生活世界的基本矛盾,研究并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矛盾与挑战,为现实生活的人们摆脱困厄、走出困境,获得自由、幸福与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支撑与实践智慧。一切真正的哲学,其精髓与价值就在于此。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所谓真正的哲学,就是表达时代的呼声、反映人民的需求、探究社会矛盾与问题、揭示历史发展趋势与生活世界变迁逻辑的哲学。当今世界、当今中国正处在深刻而广泛的变化过程中,这是一个需要且能产生真正哲学的时代。当代急剧变化的生活世界,给人类带来了诸多难以用日常思维与具体科学框架寻找答案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例如,当今世界层出不穷的矛盾、争端、冲突、战乱,究竟是源于文化、文明、信仰,还是物质生产方式与经济利益博弈?导致当代全球性问题、人类生存困境与南北差距扩大的根源,到底是资本逻辑、军事霸权,还是科技理性、消费符号、神秘的心灵和所谓的逻辑语言等等。面对时代涌现出的这些重大现实问题与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决不能滞留于书斋,视而不见,而必须从世界观、本体论、辩证法、历史观、价值论及其关联互动的总体性向度予以透视、探究和回答。

  改变世界的实践性,本质上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触角,必须深入到生活世界变迁的历史进程中,深入到当代人类面临的根本矛盾与重大问题中,深入到当今人民生活的实际境遇及其自由发展、追寻幸福的价值诉求中。面向现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的生活境遇,研究生活世界矛盾与问题,指明现实的人们走出生活世界困境的条件与出路,为人的自由、幸福、完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向生活世界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展示其现实性力量的终极归宿。

  面向生活世界,不是立足生活世界的副本、词句、概念、符号,而是要研究生活世界实际发展的历史过程,研究以现实的人为主体的生活世界的内在结构及其生成、变迁的规律。从抽象的思想、文本、观念或想象出发,还是从现实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灵论、观念论、文化决定论等一切唯心主义思辨哲学的根本区别。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只有从“现实的人”出发,研究其现实的生活过程,我们才能对人类历史实现科学的把握。

  据此,“面向生活世界”,其实质不是概念性、话语性和抽象思辨性的诠释学创构与细碎的文献学爬梳活动,而是真正以哲学思维紧抓、研究、系统地把握现实生活世界中一系列具有时代性、实践性、世界性、人民性的重大问题与矛盾。通过揭示这些问题与矛盾产生、变化、发展、转化及其解决的基本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现实世界的人们走出困境、改造环境、实现幸福,提供了思想智慧、精神支撑与价值导向。

  关注政治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

  面向生活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深入研究生活世界的经济结构、经济活动,更要研究以此为基础的政治实践,研究反映经济、政治生活的文化意识形态问题及其内在关系与互动逻辑。

  首先,研究政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对生活世界不能回避且必须抉择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不是政治冷淡主义。脱离政治实践的所谓“纯粹”学术游戏,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注点。本质上说,生活世界不存在脱离政治的“纯”学术。所谓不谈政治的“价值中立”或“纯”学术研究,不外乎是研究者对其置身其中的政治架构之哀挽的嘲讽、抗议、拒斥和否定性表达而已。这本身不过是学术政治性的文化掩饰或存在方式罢了。无论以哪种形式表现的拒斥、反对、嘲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某一个国家的现实政治实践助力的学术研究,本质上都是为敌视或反对这一国家的利益集团或国家政治效力和服务的政治文化活动。这是不言自明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理性与价值性、学术性与政治性的统一。历史地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化运动与工人阶级运动中。研究历史规律,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必然性,指导工人阶级的解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与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其经济学、政治学(即科学社会主义),进而与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解放政治实践相互贯通、紧密相连的。现实地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既是经济实践过程,也是一种政治与文化实践过程。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时下,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改革、发展、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活动,就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面向生活世界,关注现实问题,绝对不能回避与轻视政治生活、政治实践、政治文明建设中的矛盾与问题,不能不研究现实生活中人的政治权利、责任、义务与政治价值诉求等问题,否则,我们的研究就会因丧失价值立场与历史方向而变得无足轻重。

  再次,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政治实践,就是要我们坚决与政治生活中的腐化势力、腐败作风和行为作斗争,在参与政治生活时代表人民利益,代表历史发展方向,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实践、政党、群体及正确决策发声亮剑。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立足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为马克思主义辩护,为历史进步与正义事业发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名,为人民利益做学问,是天经地义、无需怯懦的。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作斗争是其矢志不渝的目标。尽管遭受到来自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资产阶级理论的攻击、谩骂甚至威胁与恫吓,但马克思毫不怯懦,相反他公然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如今,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现实矛盾,研究政治问题,也应像马克思那样坦然面对包含着各种意图的非议。在此,个人名利不足挂齿,人民利益与人类进步事业高于一切。

  面向当代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

  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立足中国实际,研究与解决中国问题的哲学。当今世界和中国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不断加快的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与生活世界的面貌。与此相适应,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结构、日常生活世界、主体生存方式、生活理念、人生观价值观等,持续地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变化。改革开放近40年来,当代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已经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尚未解决“挨骂”的问题。在国际文化思潮的摩荡、论争、交流、对话中,我们依然存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问题。这更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必须直面中国问题,关键是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以改革、建设、发展的实践中的矛盾与问题为中心,来展开学术研究、运用与理论创新活动。其实质就是要以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复兴、民生建设实践、人的自由幸福全面发展、当代中国文化信仰与价值观建构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为研究对象;以探究、揭示、阐释其内在逻辑为根本;以运用哲学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当代的文化形态、话语体系为价值取向,以增强国民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及提升其主体性、精神境界、文明素质为根本目标。完全可以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闪电,一旦射入这片新的沃土,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就一定会迸发出解放思想、引领人生、改变世界的真理光辉、时代价值与人文魅力。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生活哲学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