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伴随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班牙、葡萄牙率先走上海外殖民扩张道路。随后,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列强陆续加入殖民扩张行列。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启,欧洲列强的殖民步伐不断加快。在列强构建的世界殖民帝国中,拉美地区极为特殊,在政治、经济、社会形态上表现出少有的特质,考迪罗主义就是其中的代表。
第一,近代拉美民族国家的基本形态。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在欧洲启蒙思想运动推动下,受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的直接影响,拉丁美洲掀起声势浩大的民族独立运动。经过独立战争的洗礼,拉美民族国家摆脱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成为独立的民族国家,拉丁美洲就此摆脱了受欧洲列强殖民奴役的命运。
拉美新生民族国家虽然赢得了独立,但是绝大多数国家却并未由此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快车道。相反,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持续遇到各种发展瓶颈,例如大地产制度、考迪罗主义、代理人政治、殖民经济结构等。这些障碍成为长期掣肘拉美地区发展的痼疾。
拉美地区无论在世界民族国家发展中,抑或在19世纪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中,其处境既特殊又矛盾。一方面,拉美地区较早接受了欧洲启蒙思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中最早步入资本主义发展序列。另一方面,拉美国家并未真正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其发展历程均波折不断。
正是上述矛盾现象,造就了拉美地区各国的发展路径既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亦有别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两者之间表现出极为特殊的社会属性与发展特点。
第二,考迪罗主义的基本含义及其特征。考迪罗(Caudillo)来自西班牙文,意指“骑在马背上的人”,后来逐渐被引申为“首领”或者“领袖”,特指拉丁美洲依靠武力夺取政权、以强权方式维系统治权力的军事独裁者。
拉美独立运动以武装斗争方式赢得独立,在武力驱逐西班牙与葡萄牙殖民统治者后,拉美各国陆续实现了民族独立。但独立后的拉美各国积贫积弱,既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也没有必要的经济基础。许多国家为了确保政治与社会稳定,纷纷建立军事独裁政权。军阀、高级军官以及地方武装首领雄霸一方,形成一种强势力量。他们控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权,掌控国家经济、占有资源、把控财政,对内打击异己,征服和杀戮印第安人;对外与邻国交战,谋求获得更多的疆土、资源以及区域影响。
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拉美各国军事独裁政权极为普遍,这成为考迪罗主义(Caudilismo)盛行的基础。对拉美国家而言,考迪罗主义并非单纯的军事存在,它既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也是一种独特的政治统治方式。考迪罗主义将军事寡头、大庄园主以及国家政权融合为一体。这种制度以军事寡头为代表,联合大地主、大种植园主、天主教高级僧侣以及大商人,形成国家统治集团,共同掠夺并占有社会财富,对下层民众共同实施政治奴役与经济剥削。
考迪罗主义具有明显的地域和时代特征,为19世纪拉美地区所独有,集中反映了西班牙、葡萄牙等早期殖民国家在拉美地区实施统治所产生的恶果,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拉丁美洲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形态的曲折变化。这一统治制度在本质上极为落后,具有高度的剥削性和强制性,其保守性与落后性亦不言而喻。同时,这一统治制度还对国外政治势力与财团力量具有高度的依附性,其统治者常常沦为外国政府实施间接统治的代理人。
第三,考迪罗主义源起的诸要素分析。考迪罗主义的出现具有非常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并非一些西方学者总结的那样源于拉美人容易动怒的民族性格、特殊的自然资源禀赋等。事实上,考迪罗主义离不开欧洲殖民主义、拉美社会与经济结构、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首先,考迪罗主义是欧洲殖民主义的衍生品,直接受到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方式的影响。在欧洲殖民历史中,西班牙、葡萄牙两国作为相对落后的殖民国家,对拉丁美洲采取了封闭式殖民统治,大肆掠夺拉美地区的各种自然资源,只发展以采掘业为主导的单一经济,采取排他性文化愚民政策。这种殖民主义统治直接造成拉美地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未能形成强大的资产阶级队伍。这种局面使拉美地区的制度与法律建设失去了依托,未能形成有效制约军事独裁的制度与力量。
其次,拉美各国独立后,虽然仿效欧美国家建立了代议制政体,但这一体制并未在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真正发挥作用。相反,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在长期殖民统治中形成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反而发挥了更大作用。军事寡头、大地主、大种植园主、天主教会上层僧侣、大商人等,构成拉美各国的统治阶级,下层民众的社会地位并未因民族国家的建立而出现根本性变化。西班牙与葡萄牙王朝统治传统的延续、拉美大地产制度的盛行、天主教及其宗教文化的传播等,均为考迪罗主义的孕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土壤。
再次,考迪罗主义同样离不开拉美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国家与民族构成。拉丁美洲地理环境复杂,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天然屏障,由此形成不同的地方属性、文化以及传统,进而导致拉美地区始终未能形成相对统一的民族意识、文化传统以及生活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拉丁美洲各地区地方主义横生,各地部族首领、大种植园主、大地主、大商人等利用其控制的资源成为寡头势力。他们在不同地区各自为政,相互独立,为考迪罗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必要条件。
第四,考迪罗主义的影响难以消除。考迪罗主义是拉丁美洲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毒瘤,为拉美地区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不仅放缓并制约了拉美国家发展与民族进步的脚步,而且直接导致拉丁美洲在世界现代化历程中长期处于滞后甚至停滞状态,其消极影响甚至延续至今。
首先,考迪罗主义严重恶化了拉美地区政治与社会生态。考迪罗主义鼓吹强人政治,特别青睐军事独裁政治,统治者以实施铁腕统治而著称,虽然它在名义上旨在维护拉美地区的社会稳定与政治秩序,但实际上并未实现推动民族国家发展的目标,反而使拉美各国形成军人频繁干政的政治传统。这导致拉美地区长期陷入“军人干政—无政府状态”的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拔,使拉美长期处于政治动荡中。
其次,考迪罗主义拖累拉美地区民族经济发展。考迪罗主义以维护拉美地区上层社会的利益为目标,以牺牲下层民众的利益为代价,不可避免地加剧了拉美地区的社会不平等,影响并拖累了拉美地区的社会公正化进程。虽然考迪罗主义可以在短时间内刺激各国经济发展,但无法帮助其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结构。相反,考迪罗主义加剧了拉美地区的经济不平衡,在整体上放缓了拉美地区经济发展的脚步,使拉美地区在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只能处于边缘地位,为欧美国家长期提供矿产资源、农牧产品和初级工业品,始终无法摆脱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渗透和染指。
再次,考迪罗主义不利于拉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作为西班牙与葡萄牙的殖民地,拉美各国有着被殖民奴役的相同历史经历,但是各国在19世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中缺乏必要沟通。究其原因,考迪罗主义在拉美地区长期肆虐,直接导致拉美多国持续出现地方割据、独裁统治、军阀混战、外国政府代理统治等乱象,使拉美各国变得更加封闭、保守和落后,进而阻断了拉美各国的沟通与合作。
最后,考迪罗主义制约了拉丁美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19世纪,欧美各国资本主义方兴未艾,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与社会制度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拉美地区却盛行考迪罗主义与大地产制度,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拉美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政治制度滞后,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拉丁美洲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7号C座2-5层 邮编:100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