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的跨学科会通与“翻译境界论”的体系建构
2024年01月09日 15: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9日第2811期 作者:陈大亮 陈婉玉

  境界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概念,跨越哲学、美学、文学、艺术学、翻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使用频率高,应用领域广,理论内涵深,实用价值大,围绕这一理论,分别形成了人生境界论、生命境界论、心灵境界论、审美境界论、艺术境界论、翻译境界论等不同的理论形态,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发展趋势。其中,翻译境界论的跨学科特征最为鲜明,其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融合哲学、美学、文学、艺术学的相关概念、范畴、理念与方法,才能形成翻译境界论的理论体系。虽然翻译境界论的体系建构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但绝不是生搬硬套,或者照猫画虎,而是根据翻译的实际情况进行跨学科移植、改造、会通。

  跨学科移植

  中国的哲学、美学、文学与文艺学的很多概念和术语不分家,同根同源,贯通用于不同的学科,彼此关联,意义相近,为跨学科移植提供了前提条件。另一个可以跨学科移植的是研究方法,方法是共性和规律的东西,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解释力。

  在移植术语方面,茅盾把美学和文学的“意境”引进到文学翻译中。郭沫若把艺术学的“气韵”移植到诗歌翻译中。傅雷把绘画的“形神”术语引进到文学翻译中,提出了“神似”论。钱锺书把带有佛学意味的“化”和“境”两个字融为一体,提出术语“化境”。金岳霖借用王国维的“境界”来描述“意境”的翻译。笔者仿效前贤,尝试把“译境”“译者境界”“译作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引进翻译学中,力图丰富发展翻译境界论的概念与术语体系。

  在引进方法方面,笔者借用冯友兰的“境界有种类之别”和“境界有高低之分”的思路和方法来划分翻译境界的类型与层级,借用境界哲学的主体性、超越性和层级性来探究翻译境界的性质,借用宋明理学的“功夫”方法来探讨提升翻译境界,借用文学的文本细读法和文本分析法来分析译作。译者境界的高低只有通过分析具体的译作才能判断。作品的意境只有落实到文学作品里才能具体化。

  跨学科改造

  一个学科之所以能够独立存在,必然具备自己的研究对象与个性。哲学的人生境界论、美学的生命境界论、文艺学的艺术境界论毕竟不同于翻译学的翻译境界论。因此,能够进行跨学科移植的东西并不多,很多内容须结合翻译本身的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一个术语由名称和概念构成。虽然哲学、美学、文学与文艺学都讲境界,但其概念内涵是不一样的,这是由学科的个性与概念的区别性特征决定的。在界定翻译境界的概念内涵时,我们区分了译者境界和译作境界,并认为二者之间是主客合一的关系,译者境界直接影响译作境界。在界定译者境界时,我们虽然用了“觉解程度”这个术语,但其内涵并不是冯友兰所解释的“了解”和“自觉”之意,而是指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认知水平。

  在翻译境界的类型和层级方面,翻译研究者只能借鉴其方法,不能直接把冯友兰的“人生四种境界”或者唐君毅的“心通九境”照搬到翻译中。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中,只有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与翻译境界相关,其他两种则不适合引进到翻译中来。即使如此,我们仍然需要对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概念内涵进行改造,使其适应翻译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我们从美学中引进审美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并将三者连在一起,共同构成翻译的三种境界。

  哲学的境界论偏重于空疏的理论建构,讲得比较玄虚,像是在象牙塔里坐而论道,脱离社会现实和人生实践,弱化了境界的实践指向,导致本体和境界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双层脱节。马克思说得好,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翻译境界论在建构自身理论体系的同时,规避了哲学境界论的空疏和玄虚,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使之贴近翻译实践,能够指导译者行为。

  跨学科会通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学科之间存在壁垒和隔阂。会通是消除隔阂,打通壁垒的有效途径。会通的精髓在“通”,“会”而“不通”,意味着跨学科移植的失败。跨学科会通是指在学科结合点处融会贯通,寻求理论创新,建构理论体系。

  在建构“三译”境界的理论体系时,笔者运用的研究方法中就包括会通。会通之前,意义、意味、意境三个范畴之间是各自独立的,呈碎片化状态。译意和译味在金岳霖那里是隔阂不通的。笔者把文学作品的思想区分为意义、意味、意境三个层次,分别对应译意、译味、译境三种境界。然后,通过概念与意象之间的联系,并借助作者意图这个中介,建立了译意和译味的联系。译味与译境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表现在言内与言外、象内与象外、味内与味外、韵内与韵外之间的中间地带。最后,我们根据可译性、文学性、层级性对三种翻译境界进行了合理定位,研究了它们在语言功能、思维方式、意义层次上的不同特点与具体表现,论述了文学翻译的层级超越机制,建构了“三译境界”的理论体系。“三译”的话语体系只是翻译境界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他还包括“三似”境界(形似、意似、神似)、“三之”境界(知之、好之、乐之)等境界类型。哲学讲的是人生境界,文艺美学讲的是艺术境界,翻译讲的是译者境界和译作境界。翻译境界论跨越了学科的边界,有机融合了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聚焦译者人生和翻译艺术。翻译境界论超越了单一学科的局限性,以更加宽广的学术视野、跨学科的知识和会通能力,深刻诠释了“我译,故我在”的人生价值和存在意义。

  跨学科建构的三步曲

  跨学科移植、跨学科改造、跨学科会通之间不是并列的选择关系,而是递进的层进关系。跨学科移植只是翻译境界论体系建构的第一步,跨学科改造是体系建构的第二步,跨学科会通是体系建构的第三步,也是话语体系建构最关键的一步,是话语体系建构的归宿和落脚点。移植、改造、会通分步骤进行,三位一体,不能只强调跨学科移植,而忽视其他两个方面。从跨学科研究的现状来看,运用跨学科移植法的研究最多,因为移植最容易,搬过来就行了。跨学科改造要比移植有难度,但很有必要。跨学科会通难度最大,但最重要。跨学科移植的研究水土不服者多,成功者少。跨学科改造和会通虽然难度很大,但这是跨学科研究的必由之路和成功之正道,可以确保跨学科研究的相关性、适切性与解释力。

  哲学、美学、文学和文艺学是翻译境界论的四大供体学科,没有这四大学科,翻译境界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尽管如此,翻译学在与其他学科交叉时仍要保持其主体地位,其他供体学科是外位,不能主次不分,让供体学科喧宾夺主,鸠占鹊巢。对此,翻译研究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摆正翻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不能在跨学科的大潮中迷失方向,让翻译学成为其他学科的附庸或注脚。在跨学科研究时,我们要确立翻译学的核心地位,让翻译境界论立得稳、站得高、行得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