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代表的学科融合理念是对长期以来知识精细化、专业化和孤立化分布的一次深刻反思。文科教育是形成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自觉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对于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加快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评价则是推动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手段,是牵引新文科人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深化改革是实践回应
深入推进新文科建设,不仅要创新新文科建设理论,也要在实践层面回应新文科的建设理念、制度保障、关键枢纽等问题。教育评价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既包括工具和方法也反映观念和认识,是新文科建设的“牛鼻子”与“指挥棒”。因此,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加快新文科建设、实现发展动力切换的关键之举。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对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战略部署,并赋予教育以新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使命,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当前,高校开展的新文科建设与教育评价改革,是加快培养新时代拔尖人才、提升国家软实力、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通过教育评价路径的创新,可以更好地针对目前人才自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问诊把脉,探讨破解新文科人才培养改革难题的一系列“真招”“实招”“新招”和“高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现有的68个本科招生专业中,文科类专业共62个,占比91%;现有的3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中,32个是文科专业。在回应新文科建设方面,应以教育评价改革为抓手,充分发挥多学科多语种的优势,持续推进专业教学和外语教学深度融合的文科特色发展,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路径是必然需求
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在于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讨论新文科建设,首先要明确高校人才培养之“新”与“本”。新时代要求文科教育加快创新发展,突破“小文科”思维,构建“大文科”格局,实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高校文科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学习模式转变提出了更高要求。与理工科不同,文科成果往往难以量化,较难进行直观评估。我们要创新教育评价的路径和方法,避免新文科建设中传统教育评价存在的工具主义、效率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探索由“量”的评价转向“质”的评价,改进结果评价,丰富新文科建设的内涵。
以教育评价为着力点,提升话语体系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实践中改进结果评价,通过“破五唯”,改变传统评价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在学科评价体系、学术评价体系、话语评价体系建设上下足功夫;强化过程评价,运用教育评价的“多元化”“发展性”特点,减轻单一评价造成的“独角戏”问题,在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上下足功夫,改变以考试为主的结果性评价方式;探索增值评价,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科,强化学生的知识巩固与能力提升,开展支持个性化培养的分层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健全综合评价,在理论创造、学术繁荣、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上下足功夫,精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求,有效推动文科专业之间以及语言与科技的交叉融合;在大学生世界观发展上下足功夫,在坚定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新文科的通识传承和创造能力。
完善体系是建设关键
构建良好的新文科建设生态体系,需要科学健全的评价体系。学科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关键之一,教育评价在学科融合、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被赋予了更深刻的理念。要求依循科学思维和科学程序,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开展理论探索,成为引导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在学校层面,需要通过制度建设破除新文科建设中的各种显性与隐形壁垒,促成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为学科资源共享和跨学科合作创造优良生态。针对新文科特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上积极探索,在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结果评价上,破除“唯分数论”,打通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之间的壁垒,加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学生学习效果考核上,建构更具客观性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完善课程成绩的形成性评价机制,强化成绩评价的综合化构成。在增值评价机制上,探索破除“一考定终身”,完善大类培养与转专业制度,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培养原则,为学生提供更灵活、多样化、多层次的选择。在综合评价机制上,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毕业生推荐等举措,建立科学、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机制,以教育评价改革推动新文科人才高质量培养,从根本上解决新文科建设的指挥棒问题。
学校实践是重要手段
立足新文科,发现新问题,构建新理论是新文科实践中的应有之义。新文科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教育评价的有力驱动,关系到科学的教育观、人才的成长观以及社会选人用人观,也是高校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方式从数量型到质量型的转变、实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着力点。教育评价为建设自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学校教育评价改革承载着“为人民服务,为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使命,应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在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回应外语院校的科学定位,回应新文科建设的新需求。
一是回应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打造五个交叉学科群,聚焦跨学科交叉研究,助力新文科建设“提速增效”。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在学校资源配置、人事聘任、考核评价、一流专业建设上,不断提升外语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重塑学科体系、树立大科研观,打造新的学科和科研增长点。依托学校自身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优势,以前沿问题研究牵引交叉学科发展方向,打造国别与区域研究、全球经济治理、涉外法治、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语言与人工智能五大综合交叉学科群。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研究阐释,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合作成立阐释学研究院,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及文学文化理论研究工作,成立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三个教学研究中心,系统化开展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理化研究与阐释,形成科研和教学的良性互动。
二是以教育评价推动专业教育改革,将新文科建设的新理念、新标准、新要求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思想引领,扎实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工作。健全大思政育人格局,将立德树人融入外语专业教育和学科建设各个环节,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力争实现外语专业“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以信息技术融入教育评价推进挑战型新课建设,积极利用人工智能、虚拟技术、数据挖掘等新技术,增强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体验性和启发性,强化数据赋能,推广智慧课堂评价,推动教学评价科学化、个性化,以此撬动课堂教学的深层次变革,提升教书育人效力。
三是科学构建评价激励机制,促进专业教师良性发展。新文科更加强调多学科贯通的综合性研究,以及凸显知识更新的动态性。广州外语外贸大学依托自身优势,着力构建符合新文科学科建设和培养方向的教师教学科研评价体系,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调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鼓励教师提升自我、敢于突破,激发教师职业发展的意愿。同时,注重教书育人,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因此,新文科背景下的学生评价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带来一场“学习革命”。以此为枢纽,强化文科专业基础的融通性,帮助学生打牢基础、拓展能力,成为提升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