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段丹洁)11月24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第14届年会(2023)暨“世界变局与文化互鉴”国际学术会议在京举行,来自中、美、法、德等国的近百名专家学者聚焦主题展开研讨。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晓兵表示,当前,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大国角色,需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以包容互鉴的文明观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表示,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京大学教授安乐哲从哲学角度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特性,阐述了儒家文化中的家庭观念,提出孝是中国早期儒家最具决定性的价值观之一,是儒家成人之道的起点和归宿。生命体和它所体现的生命延续,是文化整体知识的传送,生生不息的文明世界因此得以留存和发扬。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文明的基础是文化,文化的本质在于“化”,“化”的前提是多样变化,过程是平等对话,结果则是融通。未来应在文化、艺术、经济等多个维度加强交流互鉴,共同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明。
在“三极文化对话”环节中,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副院长罗军提出,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大家会推荐哪一个代表中国的元素或概念?与会学者分别选择了孔孟哲学、阴阳之道、作为中国故事载体的人、修禅之道和礼文化各抒己见,呈现对中国多元文化传播价值的独到理解。聚焦当今文明互鉴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与会学者还围绕表达自由、故事叙述空间、中外视角同步、国际传播效率、个人故事与世界大同等议题,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讨论。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