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写作的人学审视
2023年08月22日 11: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8月22日第2718期 作者:吴雨星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它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写作就是其中一个方面。我们正进入一个让机器能够自动生成文本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时代。人工智能应用于写作的浪潮可追溯至2001年“GoogleNews”的Web新闻聚合器,Web新闻聚合器主要用于新闻写作,后来新闻机器人被广泛应用,如新华社的快笔小新、今日头条的张小明(xiaomingbot)、第一财经的DT稿王、腾讯的dreamwriter,等等。在以新闻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写作工具发展浪潮中,不少人认为人工智能只能应用于像新闻信息这种“结构化”“标准化”“模式化”的写作,不能应对复杂的、多样化的、高层次的写作,如文学创作、学术论文撰写等。但是在2022年11月,ChatGPT(全名: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的发布打破了这种僵化认知。ChatGPT作为一款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像人类一样交流,甚至能独立完成或协助完成文案、论文等富有难度的创作型任务。ChatGPT上线仅两个月,活跃用户突破一亿人,成为史上用户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部分学者用户通过与ChatGPT对话来引导其生成更准确和有用的回答,这种协作提高了文本的质量,使得最终生成的论文更加符合用户的预期。人工智能写作某种程度上解放了人类的写作劳动,但在客观上也造成“机器排挤人”的经济社会问题,导致学术不端等伦理道德问题。如何正确看待人工智能写作,如何防止或处理人工智能写作存在的问题,引发人们的深思与探讨,以人为出发点、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

  抹杀还是彰显人的主体性

  对于人工智能写作,首先要厘清是谁在写作的问题,这涉及人的主体性作用发挥问题。似乎“人工智能写作”毫无疑问是“人工智能”在写作,“人工智能”是机器、是程序。过去写作的主体是人,现在这种主体被机器、程序替代了。迄今为止,互联网形态大致分为web1.0、web2.0和web3.0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专业生成内容(PGC)、用户生成内容(UGC)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三个阶段。PGC阶段是由专业人士生产与提供知识内容;UGC阶段,用户依靠搜索引擎生成知识内容,在这个阶段,内容生产还需要用户的深度加工;AIGC阶段则是人工智能在内容生产方面达到了自行原创的水平。ChatGPT就是处于AIGC阶段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因此,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写作工具,在很大程度上不需要依靠人的深度参与就能够形成知识内容,甚至可以通过不断的“数据投喂”自行更新知识内容,针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不同角度的追问可以获得不同的、流畅的、灵活的文本答案。这样的人工智能写作应用弱化了人的存在感,抹杀了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被抹杀的后果是:大量写作的人工岗位正在逐步被机器、程序替代,从最先结构化、标准化、模式化的写作岗位被替代,到现在文案策划、文学创作等复杂的写作岗位也被日益替代。这不禁叩响了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之问:人到底还能干什么?当然,部分基于人工智能的写作也并非由人工智能独立完成,如在ChatGPT上,用户可以通过与ChatGPT互动获得信息,再基于ChatGPT的信息进行编辑加工而成稿。在这种双向互动中,人的主体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写作效率得到了较大提升,实现了人与人工智能的“紧密合作”。

  人工智能写作的主体虽然直接上看是“人工智能”,但从根源上看还是人。人工智能是人创造的产物,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确证,凝结了人的无差别的社会劳动。每一次人工智能的迭代都凝聚了前期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人工智能生产的产品内嵌着价值理性,倾注了人的心血。因此,人工智能写作内含着人的主观意志,从根本上来说仍旧是人在写作。换言之,人工智能写作的迅猛发展,从赋能“八股文”式写作到日渐灵活化写作的跃升,彰显的是人的主体性作用的高度发挥。如果说传统人工写作体现了作者的主体性,那么人工智能写作则体现了高科技工作者主体性的迸发。部分作者通过与人工智能写作应用的互动获得了创作灵感,是人的主体性的深度开发。综上,人工智能写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人的能动性,但更多凝聚的是人类智慧劳动的结晶,代表的是人的主体性作用更深入的发挥。

  满足人的需要还是顺应资本逻辑

  人工智能写作还要回答为谁写作的问题。人工智能写作表面上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写作。当生产新闻的机构需要提升新闻生产的效率时,新闻机器人诞生了;当大众需要从浩瀚的文海中解放出来、高效率地编写文案时,ChatGPT等智能化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就产生了。新闻机器人能够根据消费者的阅读偏好,精准地提炼并推送新闻信息;ChatGPT等智能化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可以按照每个人不同的搜索与互动请求,生产出千变万化的行文版本。人工智能写作似乎满足了人的精准需求,实现了人本旨归,但其造成的弊端实际上又损害了社会人的利益。

  人工智能写作看似“以人为本”,实则被资本裹挟,资本逻辑演化出人工智能写作的负面效应。在“高效率”生产、创造更多剩余价值的利益驱使下,快而不真、多而不精、博人眼球而不注重社会价值观营造的人工智能新闻信息层出不穷。美国媒体情报公司的一家客户公司曾因机器人对于一则虚假新闻报道的故意放大和扩散,市值下降几十亿美元。ChatGPT等智能化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貌似让大众实现了“写作自由”,收获了大批“活跃粉丝”,产生了巨额的“粉丝经济效益”,但这些公司只关心人工智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如大批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完成了课程作业,大批学者完成了学术论文创作,但这却给社会的公平正义带来严峻的挑战。那些伏案疾书的作者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那些字字敲打成文的作品有可能不被待见。那些用辛勤汗水铸就的文章,有可能敌不过人工智能基于热点生成的“泡沫文章”。那些生活在“数字边缘”的人群没有机会接触人工智能写作工具,从而无法享受人工智能写作工具所带来的产品福利。而那些有条件并且热衷于利用人工智能写作应用的人,却能够在快速“借鉴”乃至“抄袭”的基础上形成文章。尽管存在着诸多争议与问题,人工智能写作应用依旧一路高歌猛进,大量资本争相追逐,相关概念股票持续跟涨,资本赚得“盆满钵满”。质言之,人工智能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写作与阅读需求,但也要看到资本逻辑驱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在劳动解放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工智能写作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创造物,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的体现;但从实时发展的现状来说,人工智能写作替代了大批的人工写作岗位。写作岗位被替代的工人将何去何从?马克思早就描绘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机器替代人”的发展状况,并作出了“在所有生产部门中用机器代替人的劳动”的预言。当然,“机器替代人”并不是瞬间、一次完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机器设备的广泛应用,一大批人的工作岗位被机器替代,但同时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产业扩张却增加了一大批新的工作岗位。工作时长的缩短、工资待遇的提升,也有利于全社会更好地“分配就业”。被替代岗位的写作工人亦可通过培训、学习新技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实现再就业。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人工智能应始终作为服务于人的工具,旨在实现人的劳动解放。在未来社会,劳动不仅仅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而是变成人生活的第一需要。从马克思所谓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出发,包含人工智能写作在内的所有人工智能应用所生产的产品实际上是社会人的劳动成果,其不应仅为资本创造利润,而应为全人类所共享。

  我们要通过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然而资本的利用是把双刃剑,在推动人工智能向前发展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因其贪婪本性导致“资本奴役人”“人工智能惰化人”的现实。马克思指出,科技本身是中立的,而科技的应用却具有意识形态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本投入的人工智能应用势必要求实现更多的社会价值。人工智能写作作为人工智能的一项特殊应用,其生产的产品是“精神产品”,带动的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理应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在ChatGPT等“能写作”的人工智能软件发布以后,有支持的声音,如以色列总统艾萨克·赫尔佐格(Isaac Herzog)发表了部分由人工智能撰写的演讲,成为首位公开使用ChatGPT的世界领导人。也有明确反对的声音,如意大利成为首个禁用ChatGPT的国家;巴黎政治大学(Sciences Po)要求禁止使用ChatGPT等一切基于人工智能的工具,旨在防止学术欺诈和剽窃;国内外众多期刊明确禁止使用ChatGPT生成的论文。我国于2023年7月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但要求“提供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注重技术发展与治理,规范服务,明确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在资本的驱使下,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是必然的趋势,更好地规范人工智能应用,降低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使其更好、更多地服务于全人类,提高劳动效率,在解放人类劳动的同时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长久之计。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创新发展研究”(21BKS09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讲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