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品质学术期刊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2023年08月22日 10: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8月22日第2718期 作者:李韬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术期刊作为传播人类知识、传承学术思想、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理应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肩负起自身的历史使命,回应新时代新征程使命召唤。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助推者,社会学期刊应当如何面向时代需求、紧跟学术前沿、凝练期刊特色?这成为期刊工作者必须思考的时代命题。

  坚持期刊的社会实在性

  所谓社会实在性,对于期刊建设而言,就是要关注社会动态、反映社会现实、描摹社会群像。既要深入国内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也要关注国际局势动态;既要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宏大叙事,也要展现不同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体普遍性的日常生活方式演变。

  现代社会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应做好期刊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捕捉,深入探讨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在理论先行、实践检验和总结提炼中,归纳出符合现实需求、切实有效的社会发展与治理模式,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快速的社会变革也带来诸多社会新现象、新问题、新矛盾,乃至新冲突。工业革命时代形成的传统学科体系和经典理论学说,在面对信息革命带来的社会新变化时缺乏足够的解释力和应对力,亟须新思想、新方法、新模式的学科交叉理论研究和社会治理实践创新。为此,社会学期刊建设应坚持自身的社会实在性,以一种更为科学、全面、系统的方式来回应时代需求,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学科范式更新与社会治理变革。

  坚持期刊的社会建构性

  学术期刊是思想交流与碰撞的平台,有责任发掘和遴选符合中国国情、具有独特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国家制定政策和社会治理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事实上,通过结合期刊定位的选文、发文,可以凝聚各方智慧力量,引领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研究方向,并使之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去。换言之,期刊的社会建构性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一是思想先导。学术期刊作为倡导时代精神、推动学术交流、繁荣社会文化的前沿阵地,理应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凝心聚力的思想载体和文化媒介作用,在组织开展社会现象剖析、社会热点讨论和社会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引领向上、向善、向美的良好社会风尚。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学术资源和智库力量,推动学术有序争鸣,扩大思想先导性的社会辐射力。

  二是理论先行。社会学以人类社会生活及其发展为研究对象。基于对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系统运行的深入考察研究,社会学理论体系得以不断发展成熟。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全球化视域下的普遍性,也具有中国特色背景下的特殊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应用,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工业社会向数字社会全面转型,现有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话语体系都需要进行自我更新。学术期刊由于本身的专业化定位,被视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力量之一,如何直面新时代新征程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新困境、新矛盾,需要在深入社会考察研究基础上的新阐释、新思路、新办法,需要基于实践总结与提升的理论先行。

  三是实践先驱。社会学期刊既是思想交流、理论辨析的重要平台,也是实践创新与经验升华的加速器、扩音器。人类文明发展不是单一的线性形态,而是多元文化并存,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有着不同的现实境况,因而也有着不同的社会发展路径。同样,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各个地区也有着不同的现实基础、特色做法和发展节奏。在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总体目标行进过程中,社会学期刊尤其是智库期刊,不应该囿于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赏,而应充分组织引导学界开展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互构,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先驱创造百舸争流、携手奋进的舞台。

  坚持期刊的社会建构性,就是要不断挖掘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治理、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以学术期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组织开展实践案例分析、实践成果共享、实践模式提炼,并通过期刊媒介传播和咨政建言功能,进一步扩大创新实践经验做法的推广,发挥学术期刊的社会建构功能。

  坚持期刊的社会柔韧性

  现代社会具有流动性、异质性、复杂性等特点,对于学术期刊建设与发展而言,就必须具备足够的社会柔韧性,以应对可能的机遇与挑战。总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强学术期刊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柔韧性。

  一是既要拥有关注社会前沿动态的逐热心,也要坚守学术甘醇的清净心。理论来源于实践,保持对社会动态的关切、开展现实问题研究是社会学期刊安身立命之本。尤其是在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出台解读、社会热点事件追踪反思、热门话题深层次社会机理探讨中,及时组织学术力量参与公共交流互动,张扬学术期刊理性之声,提升公众社会认知素养和智识,成为期刊参与社会建构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学术期刊内容的专业性,普通大众对期刊往往具有一定的区隔感,而学术力量参与公共议题,能够增进专家学者与普通民众的对话交流,也可以提升期刊本身“接地气”叙事风格下的社会关注度。与此同时,作为学术期刊,在拥有关注社会前沿动态的逐热心的同时,也应坚守学术甘醇的清净心,围绕自身学科定位和办刊方向深耕,以严谨治学之风赢得学界尊重、社会认可。

  二是既要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要确保理性思考、平等发声下的有序碰撞。工业革命以来,大机器生产解放了大量工厂集体劳动人口,使得同质化的集体劳动逐渐被异质性的个体分工所取代,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专业化,社会共同体的建构形式也从集体劳作的“机械团结”转向分工协作的“有机团结”。此外,现代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入也使得个体社会生活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征。因此,学术期刊在选题策划、专家组稿、以质选稿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综合样态,对中国式现代化在各个方面的进展与成就、问题与困境等进行全面探讨,引导学界理性思考、平等交流,形成有序碰撞的良好学风和文风。尤其是要为青年学者创造良好的舞台,鼓励和培育优秀青年学者成为学术新力量。

  三是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也要推动理论与实践融合下的兼容并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障,社会学期刊具有重要的舆论阵地作用,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确保期刊办刊正确的价值导向。与此同时,期刊作为学术争鸣的公共场域,也应在学术框架内为不同的社会观察视角、不同的社会理论话语以及不同的实践探索保留足够的兼容并蓄空间,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提供广阔的思想实验室。实际上,现代社会作为流动社会,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呈现出复杂多样性,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个体自我认同、增进社会共识、构建社会共同体,成为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域。学术期刊在坚持正确社会价值导向的同时,面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错误社会认知、不良社会心态,也应承担起文以载道的正本清源、凝聚共识功能,推进理论升华与实践发展的齐头并进。

  总之,立足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新征程,办好学术期刊不仅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时代任务,更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使命担当。我们应当着眼于学科前沿,捕捉学术思潮脉动,精心遴选高质量论文,不断提升期刊的社会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与此同时,面向数字社会,我们还要以开放心态拥抱新兴数字技术,积极引领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以高品质学术期刊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院长、《社会治理》主编)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