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与现场的融合
——博物馆传承传统文化的创新
2021年02月09日 09: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2月9日第2108期 作者:王秀伟 李晓军

  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窗口。数字技术能够助力博物馆突破场景和时空上的束缚,重塑博物馆的传承模式和价值空间。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通过云端与现场的融合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已成为越来越多博物馆的选择,推动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创新传承方式。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博物馆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立足馆内藏品、展览和教育活动的在场化传承,不仅层次类型日益丰富,而且越来越多地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形成云端与现场融合的数字化传承形态。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和参观人流量受到一定限制。而云端与现场相结合的传承形态,实现了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

  对藏品、展览所承载的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呈现、演绎和传播,是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承创新的主要表现。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传统文化的传承突破了简单的线性参观和人际间的传习范畴。通过将数字技术运用于展品的全面解读、虚拟呈现和视听传播中,向公众多角度地阐释、传播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场馆内形成了多样化的人展交互、情景交融的传统文化传承形式。观众可以置身于虚实结合的空间,直观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故宫博物院将《清明上河图》通过全息交互技术和4D球幕影像进行互动式艺术展演就是很好的例子。借助全息交互、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展演使公众在沉浸式的环境中体验《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北宋市肆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当前,结合展览内容,观众通过移动终端扫码参与的传统文化主题类智能答题、智力闯关、互动参与项目频现于各博物馆,且形式日臻多元。这既是数字技术赋能博物馆传承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也是云端与现场融合的具体呈现。

  此外,通过将馆藏文物置于由数字技术搭建的虚拟场景中,以多种形式展现文物背后的传统文化,借此给观众带来传统文化的多感官体验,已为越来越多博物馆所接受。目前,山东省已有240余座博物馆设有专门的VR互动体验区,为观众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互动体验。比如,青岛市博物馆推出的“从清爱堂走来——刘墉和他的书法艺术”展览,采用虚拟展厅、微信小程序语音导览、三维全景技术,将精练严谨的传统书法艺术与时代风格相结合,使公众在云端与现场相结合中感受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

  丰富传承场景。数字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博物馆传承传统文化的维度,延伸了博物馆传承传统文化的空间。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博物馆传承传统文化的场景由实体空间延伸至虚拟空间,视听媒介由线下各类实物扩展到线上数字化媒体,并且实现了云端与现场的互动,由此形成立体、复合的场景。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场景不仅更加丰富多元,而且内涵更具创造性。结合藏品、展览、文保技艺等内容设计的小程序、现场直播、在线答题、微动画、短视频等传统文化传承场景,成为了云端与现场融合下具有代表性的场景。

  在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建筑、文物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象征性符号得到提取、传播和应用,引发了社会公众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关注。这又反过来进一步丰富了博物馆传承传统文化的场景。比如,故宫博物院以清代宫廷《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的十二幅工笔仕女画为素材,推出平板电脑应用程序“胤禛美人图”,通过移动数字媒体向观众传播书法文化、服饰文化,使博物馆网站日点击量一度超过100万。此外,通过将部分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融入陶瓷、服饰等衍生产品,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场景。

  博物馆传承传统文化的创新不仅体现为场景的丰富,还表现在场景营造的生动性和沉浸感上。2020年9月,由首都博物馆与国内11家文博单位联合推出的“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体验展,首次在完全数字化的博物馆空间向公众阐释文物背后的文化典故和历史故事。体验展吸引了300多万观众广泛参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提升了人们对历史文物及其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场景的生动性和沉浸感离不开数字技术支持下云端与现场的高度融合。云端与现场融合下的多元、深度场景正是博物馆数字人文的现实表达。

  推动传承发展。云端与现场充分融合,能够发挥数字技术赋能博物馆传承传统文化的优势。我们要加强博物馆之间的数字化联结,加强馆际间数字技术的共享共建,搭建云端与现场融合的基础设施。鼓励不同博物馆整合藏品资源,基于同一传统文化主题,建设并共享数字化场馆、展示平台和传播网络,推出具有影响力的优质数字文物展览,将展览背后的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巧妙融合。

  推动开放性数字博物馆建设,营造云端与现场融合的外部条件,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博物馆应强化对小程序、App、VR/AR、全息互动等数字技术及相关硬件设施的应用,有效联结博物馆现场与数字化的云端,并据此设计丰富多元的传统文化传承场景。通过不同的场景对传统文化的内容作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公众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传统文化体验服务。

  通过云端与现场融合推动博物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关键在于根据传统文化主题进行的展示、教育、宣传等项目的选择。因此,博物馆应立足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类型选择合适的传承项目,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运用数字技术实现传统文化内容的数字化呈现和传播,并充分考虑观众的参与和体验需求,从而在云端与现场融合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

  博物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在数字技术赋能下能够将文化资源禀赋转化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优势。因此,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内容阐释、创意开发等现实性问题,实现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内核的深度融合、传统文化传承中云端与现场的有效结合,有助于为博物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向社会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有力保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博物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20CKS05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