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各类新媒体的出现与媒体融合的不断发展,文化传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武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大众传播时代的受众从传播客体逐渐转化为新媒体传播时代数字化、社交化、移动化的传播主体”的客观现实,武术文化传播要理性审视全媒体带来的挑战。我们应深入思考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改变以往武术信息单向传播模式产生的传受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促使武术传播者和受众间共时性双向互动交流。面对媒体融合带来的变局,武术人应及时重塑中国武术的主体性,找寻合乎时代需求的中国武术发展应然之道,积极应对媒体融合带来的新挑战,把握新时代武术文化传播与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机遇。
研判中国武术文化传播新形势
新时代,中国武术在“文化强国”战略的引领下,迎来了厚积薄发的突破口。在加快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方面,有“鼓励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大力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创新社会力量举办业余体育赛事的组织方式,开展武术、搏击等项目赛事;打造武术、龙舟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竞赛表演品牌项目”等。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方面,有“支持中国武术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发力,重点支持武术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等。这些关于中国武术资源产业转化、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合作的系列政策,对中国武术国内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使中国武术迸发出文化、产业、教育等多样化动能。
伴随着当下人们对中国武术资源新兴业态开发、人文交流合作典型载体效益提升展现出的深度关切,我们应对处于媒体融合时代的中国武术的重新振作进行深度思考(如武术竞技的定位、民间武术的投入、中国武术的何为等问题)。我们在抓住全媒体时代对中国武术“全景式”高效发展带来的新机遇的同时,更应防范中国武术因传播媒介“去中心化、再中心化”态势凸显导致的传播内容“碎片化、娱乐化”问题。此外,传播方法“解构化、虚无化”,使武术文化传播在激发尚武精神、承担社会责任、塑造国家形象等复合价值表达过程中,容易遭遇某些“错位”和“失位”困扰。就面临挑战的整体状况来看,增强武术主流传播媒介的引导力,展现武术传播内容的完全性,全方位呈现武术表达的亲和度,精准提供武术受众个性化服务,应是破解此种困扰的应然“归位”选择。正如王存刚教授所言,“全媒体是有史以来覆盖面最大、技术手段最多样、媒介载体最全面、受众面最广泛的信息传播方式”。就全媒体时代的技术变革呈现的特征而言,这对当今时代的中国武术深度传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既要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增强中国武术传播的密度和强度;更要使武术传播彰显出传递正能量的温度,展现出弘扬精气神的态度。
正因如此,综合研判中国武术作为一个“文化事项”,正在被学界研究者有序阐发,“文化的武术”彰显的能量已成为推动中国武术传播不断创造新辉煌的重要动力。如健身的武术、技击的武术、养生的武术等多样化形态,在“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等战略的深入推进下,可以利用新媒体“即时性、快捷性、海量性、多点对多点”的传播特点,快速营造中国武术多元空间、多元选择、多元主体共生共存的新型传播格局。具体而言,就是要发挥好新媒体技术对中国武术发展的政策方针精准解读的传达效益,阐释中国武术回应社会现实需求的价值,通过新媒体跨时空、破屏障、建联系、聚合力等优势,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中国武术展现出“以时为大”的历史使命。
促进中国武术文化传播新发展
中国武术的套路、功法、技击等运动方式,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展现出的形、神、意、气锻炼具有独特效益,使社会大众围绕中国武术媒介所形成的不同社团整体向心力有效汇聚。同时,中国武术是中华儿女骨子里透显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向上向善文化培植的典型载体,借助新媒体平台对武术文化的有效传播能够广获大众的由衷认同。比如,社会上的一些产品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集结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八卦掌等多种武术,将武术动作标准化,让人们更易学习互动,并且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更具娱乐性。再比如,武侠剧《大侠霍元甲》中刻画的霍元甲摈弃武术逞勇斗狠陋习,追求武术为全民健身服务的叙事理念,以及收陈真为徒特定场景设置,展现出“霍元甲式”爱国情怀。将一个快意恩仇少年“教导成以武为媒,为国为民效力的侠者”,传递出中国武术与时俱进且永不褪色的强种健体、卫国保家和提振精神的价值功效。
面对技术变革催生的新媒体传播渠道,武术传播主体应主动作为,以“开放、包容、参与、互动”的传播理念,借助各类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比如,可以把中国武术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技术动作视频(在保证视频知识产权属性安全前提下),剪辑成有推广价值的系列化短视频,以扩大不同拳种动作技术的普及度。再者,还可以利用无人机等新型拍摄技术,把中国武术拳种的发源地拍摄成武术人文资源展示微视频,提升相应拳种的民众认知度和认同度。另外,还可以通过各类短视频平台,发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话题,进行“全民创作”,使参与者“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此外,中国武术各拳种传播主体还可以借助网络会议软件等平台,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各拳种武术受众集聚在同一“朋友圈”内,共话、共商、共建“美美与共”的武术文化共同体。
总而言之,在全媒体时代,中国武术要善于利用形式各样的新媒体平台,更好地表达出中国武术文化资源的多维面向——展现中国武术服务现实社会需求的亲和力,基于个性化需求精准定位武术传播目标受众,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呈现出中国武术文化与时代共振的价值引领力。这既是巩固武术传播主体话语权、多向度开发中国武术资源、弘扬中国武术文化、增强中国武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更是新时代中国武术借助技术创新和主流媒体的交叉合力,彰显“治未病”的健康功效,传递“和而不同”的文明价值理念,透显“民心相通”的人文交流合作效益的应然理路选择。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武术深度国际化传播研究”(17ATY01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