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MT)以科技为原动力,越来越频繁地应用于金融、商贸、教育、旅游等各行各业。不少信息技术公司推出了一系列机器翻译系统及实体翻译终端,不断颠覆着人们所熟知的“纸—笔—人”的传统翻译模式,为翻译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世界不同语言地区的经济贸易、跨文化交流等带来巨大便利。
随着机器翻译的不断发展,机器翻译将取代人工翻译之言论甚嚣尘上,一些翻译从业者对自身的发展前景充满了焦虑,并对机器翻译本身具有“排斥、恐惧”的心理。那么,在机器翻译的冲击下,人工翻译真的就要走向落寞,甚至最终被完全取代吗?我们应以理性态度论证此辩题的真伪。新的翻译方式的出现,并不代表着传统翻译方式的灭亡。人工翻译的生存与毁灭,取决于其是否具有不可取代性,以及能否融入科技发展的洪流之中,与机器翻译携手共进。
祝朝伟认为,机器是否会取代译者的问题之所以成为争论焦点,本源在于人的惯性思维,这种思维有意识地把科技的进步与人文因素的发展列为对立面。我们可以从翻译实践中得知,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而是相互依存,换言之,科技和人文有机的结合,才是二者未来的发展大趋势。从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潜存的人文因素中,能够探测到“冰冷”的机器翻译背后“温暖”的人文因素。
机器翻译的原理是,利用计算机系统自动将源语文件转换成目标语文件,涉及语言学、高等数学、信息理论、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机器翻译技术,包括语料库、算法处理、机器计算性能等部分。其中,语料库是基础;算法处理是机器翻译表达习得知识的手段,是其核心,主要采用规则库方式与参数化方式两种算法;计算性能是计算机自身具有处理数据运算的能力。自1947年问世以来,机器翻译经历了起步、衰微、复苏与繁荣的发展阶段。其工作机制可分为规则机翻(Rule-based MT)、统计机翻(Statistics-based MT)和神经机翻(Neutral MT)三代机翻模式。2015年,百度公司就发布“百度机器翻译”系统,融合了规则机翻和统计机翻的技术,大大提升了翻译效果。2016年,谷歌公司提出“神经机器翻译”系统的概念,并终止了之前的规则机器翻译和统计机器翻译技术,使误差率大幅度降低。对于比较规范的文本,机器翻译的译文与人工翻译已不分伯仲。计算机系统看似是智能化自动翻译,但机器翻译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文因素。
最早的机器翻译技术采用规则模式,主要是建立翻译规则库,需要大量的人力拟定海量的语言规则,其工作流程是按照库中已有的规则,将源语言转换为目标语言。
为解决规则模式中机器翻译的缺陷,统计模式的机器翻译应运而生。人们将算法处理方式转向参数统计方式,在积累了大量概率参数后,建立一组统计语言模型,这样机器就可通过此统计语言模型中借由比较参数大小,智能选择符合当下条件的语言表达方式。此模式节省大量人力去建立翻译规则库,根据语料库中所习得的语料,通过参数统计的处理方式将源语言转换成目标语言。但该模式需要人参与管理参数控制的机制,即统计语言模型(语料库),可是语料库建设的滞后性阻碍了统计机器翻译模式的发展。黄友义曾指出,在人文领域中,很多新的观念及其表述等缺乏完备的数据库,所以机器难以应对此类翻译,还是需要依靠译员。
神经机器翻译系统的工作机制非常独特,利用神经网络系统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进行直接“端对端”的映射转换。此模式下会得到比前两代机器翻译更高质量的译文,已广泛使用于应用型文本的翻译中。对比人工翻译,神经机器翻译大大缩短了翻译时间。但是,即便是再先进的神经机器翻译系统,也无法完全摆脱人类进行翻译并提供成品译文,还需译者进行译后编辑,包括校对、排版等来满足客户的需要。
无论哪一代的机器翻译,其主体都是机器,其无法独立完成翻译工作。不论是规则库还是语料库,或是神经网络的建立,都是以人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机器翻译中译者的作用表明,机器翻译还不能替代人或离不开人的参与。机器的制造、更迭和使用是受人控制的。对于富含隐喻性、充满人类丰富情感的文学作品的翻译,缺乏文化感知能力的机器翻译几乎无法施展拳脚,机器翻译的质量也无法与专业译员相提并论。查明建认为,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充分尊重翻译对象并完成翻译目标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即译员所具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创造性。在文学作品翻译中,机器翻译的译文缺乏译员所体现的个性化与人文化。
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机器翻译所具有的特殊工作机制仍离不开人的参与,而机器翻译的译文在文学翻译等领域尚依赖于人工对其进行二次编辑。换言之,人类不断研发机器翻译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机器更好地辅助译者进行翻译,而不是取代人工翻译。机器翻译并不是脱离人独立工作的“冰冷”个体,很大程度上仍需要人的参与,即人工“温暖”的智能机制。在人类社会漫长演变过程中,人文因素的方方面面都根植于特定社会中每一个人的思想深处,是人类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思想基础。与人工翻译相比,机器翻译的最大劣势就是很难译出充满人文价值的语言文字。要想获得高质量的译文,只有将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相融合,这或许也是译者的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文理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