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转型职业技术大学的可行性
2022年04月22日 08: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22日第2393期 作者:李斌 张阳

  职业技术大学是举办职业本科教育的主体力量,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能为当前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支撑。2020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各独立学院要与原母体学校脱钩,改变非公非民的办学体制机制,明确公办或民办的办学身份,鼓励独立学院转型为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在这样的背景下,独立学院唯有积极顺应国家高等教育体系调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聚焦高质量发展,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尽快研究和谋划好转型职业技术大学发展之路,才能羽化成蝶、行稳致远。

  独立学院转型职业技术大学具有可行性。一是政策保障有力。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等政策性文件,持续推动并规范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包括独立学院转设成为职业技术大学。二是价值取向先进。独立学院转型职业技术大学契合国家完善人力资源结构需要,顺应了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大势,体现了大学的人才培养必须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教育情怀,再现了教育的公益性、人民性的价值追求。三是办学定位明确。独立学院成立之初大都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职业技术大学的“本科性”“职业性”“教育性”的属性具有一致性,在转型的过程中,易于互相吸纳、相互融通,把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四是办学基础良好。独立学院秉承母体高校的优良传统,在办学实践中积累了较丰富的办学经验。不少独立学院基础设施完备、文化氛围浓郁,基础扎实,活力强劲。

  独立学院转型职业技术大学存在突出问题。一是理念更新问题。对职业高等教育认识不足,既缺乏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深刻理解,也缺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二是学院更名问题。校名往往揭示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类型与特色。目前相当一部分独立学院的校名,既不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必须与母体学校脱钩的有关要求,也不能反映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办学类型和办学特色。而将校名冠以“职业”二字,又有可能遭遇“档次降低”的困境,导致利益相关主体不满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三是专业设置问题。受办学依附母体和传统学科导向的影响,独立学院相当一部分专业设置照搬母体学校,缺乏应用性、职业性和前瞻性,与社会新兴产业、高端产业、现代服务产业不匹配,落后于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存在专业设置老化、专业结构不优、专业与职业匹配度不高等问题。四是师资建设问题。当前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总体较为薄弱,专职教师较少、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偏低、高学历人才短缺,尤其是既有理论水平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缺失,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亟待更新。五是人才培养问题。多年来,独立学院虽然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但现实中存在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于书本,局限于课堂,脱节于应用。六是经费保障问题。独立学院多为自筹经费办学,实训平台建设、“双师型”人才引进、上交举办方管理费、借款建设新校区等费用支出,导致独立学院财务压力巨大,专业改造、人才引进、实验实训场地建设等转型发展升级的应有资金严重缺乏,转型创新之路举步维艰。

  独立学院转型职业技术大学需掌握如下应对策略。一要加强学习,切实转变教职员工的教育思想观念。明确培养高层次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办学定位。提升管理者、施教者的政策理论水平,准确领悟本科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增强对转型发展的认识力、责任心、紧迫感。二要扬长补短,灵活设置和动态调整专业布局。主动顺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瞄准新兴产业、高端产业,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需求,聚焦新科技、新技能、新产业、新行业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改造专业结构,整合专业集群,强化各专业的职业取向、技术技能取向,切实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三要以师为尊,把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专业的布局调整,研制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大力引进培养“双师型”教师。搭建教师实践应用能力成长平台,破“五唯”,兴实践,激励教师走进企业、走向社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之上。树立“立德树人、多元发展、能力为要”的教育教学思想,涵养育人情怀,争做新时代的大先生。四要创新求变,聚焦人才培养模式的推陈出新、守正创新,秉持人才培养的应用性、职业性、高阶性,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实践取向的课程体系,探索项目驱动制、技师工作坊等教学方法,建设应用性品牌课程。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协同育人举措,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质量开放教育体制机制,努力培养高层次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五要与时俱进,开发利用好新型教学资源。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新科技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推进教育教学的智慧化、现代化。六要培育氛围,以服务于技能型社会为己任,大力营造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尊师氛围;大力弘扬崇尚劳动、大国工匠的精神传统;不断激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和教育情怀;努力创建守正创新、知行合一、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校园文化。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