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飞行的无人机、半空中传来的爆炸声、数千名列队的士兵四处逃散……这是《纽约时报》描述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遭遇一架载有爆炸物无人机袭击的场景。
随着小型廉价遥控飞行器的日益普及,不经意间,这种实惠且功能强大的无人机已成为高悬在每个人头顶的利剑。它们时而飞临基地上空偷窥“内部风景”,时而闯入机场充当“不速之客”。而极端恐怖分子则越来越多地将消费级小型无人机改装成空中版“路边简易炸弹”,频繁发动恐怖袭击。面对愈演愈烈的空中“无人机炸弹”威胁,世人到底该如何反制呢?
探测跟踪+侦察预警布设天网待“机”
探测、识别并准确定位目标无人机是应对低空威胁的前提。因此,首先,应构建空中预警探测网。借助侦察卫星对无人机部署等实施持续监视,以系留气球、多旋翼升空平台所搭载的微型合成孔径雷达(SAR)以及通信图传系统构成监控网络,拓宽信息来源渠道,提升空情探测预警能力。其次,应整合地面侦察网。按照梯次配备、频率覆盖、优化组合的原则重构地面侦察网,增加传感器的布设范围和密度,综合运用低空补盲雷达、光电探测装备、无线电侦测装备等反无人机力量,结合地面快速反应的车载移动基站,再辅以地面人工观察哨弥补观察盲区,做到尽早发现、识别来袭无人机,为实施有效反制和打击创造条件。最后,应融入情报信息网。通过网络实现探测预警信息的高度共享,融合、集成空情预警、地面侦察、敌我态势信息等多个数据源获取的信息,形成综合态势图,为优先打击最有威胁的目标提供信息支撑。
电子欺骗+网络操控诱骗夺权控“机”
小型无人机主要依靠无线电磁信号进行导航和控制,但这些通信链路的安全性不高,容易遭遇干扰和破坏。因此可以运用电子、网络等“软杀伤”手段欺骗、“驯服”小型无人机。一是综合干扰,降效削能。综合运用光电干扰、雷达干扰、声波干扰、通信干扰等主动攻击方式,对无人机导航定位系统、机载传感器、数据链通信链路等实施连续高强度干扰,破坏、削弱无人机情报侦察任务载荷效能,降低其探测跟踪能力,使之“无功而返”。二是电子欺骗,夺权诱捕。可运用电子对抗系统,介入或部分介入无人机网络化电子信息系统的协议层,篡改真实信息或植入虚假指令,使对方丧失飞行控制权,诱使无人机迫降直至被捕获。如2011年12月,伊朗通过切断指控通信、伪造GPS信号诱骗俘获美军RQ-170“哨兵”无人机。三是网络操控,远程接管。可采用网络攻击技术重新配置无人机信号并实施接管和控制,也可通过截获、破译大量通信数据隐蔽入侵无人机网络化电子信息系统,获得无人机控制权。
火力毁源+临空捕捉 经济实惠擒“机”
有报道称,曾“组团”袭击俄罗斯驻叙利亚赫迈米姆空军基地的小型固定翼无人机,一架仅需500美元,这种商用无人机通过改造装上炸弹、手榴弹等武器,就能成为自杀式飞机炸弹。面对这种廉价而简易的空中威胁,不仅要考虑如何高效地将其“制服”,还要考虑低成本的应对措施。一是顺藤摸瓜,摧毁发射源头。鉴于这种简单改装的小型无人机不具备长航时功能,其作战半径有限,控制距离也不可能太远。因此,可充分利用多源探测手段,尽早发现无人机信号来源,追根溯源找到地面控制站或运载发射平台,以釜底抽薪方式,经济而高效地从源头上阻止无人机战斗力的释放。二是空中网捕,安全无损拦截。在居民区及公共场所等人员密集的地方,使用物理手段摧毁小型无人机容易造成附带损伤。为防止小型无人机坠落伤人,可采用捕捉类反无人机系统从空中实施拦截。如俄罗斯“捕虫网”拦截器,能发射尼龙材料制成的高强度拦截网,可捕获目标无人机并保持其完整性。三是飞禽出击,捕获非法“猎物”。在一些特殊地区及恶劣天气条件下,既要避免附带损伤,又要克服雨、雪、雾等天气对网电类“软杀伤”方式的影响,为此,生物捕捉方式应运而生。如荷兰、法国等训练空中猛禽来对付这些“非法闯入者”,通过鹰捕方式,擒获或驱离“猎物”,消除空中威胁。
激光狙击+微波压制强力猎杀毁“机”
从技术层面看,当“软杀伤”难以奏效时,“硬杀伤”方式就很有必要。不过,面对小巧、灵活的“空中炸弹”,动辄使用传统防空武器进行打击,显得有些“大材小用”。在硬杀伤领域,激光武器和微波武器是应对无人机的两把“利刃”。一是激光狙击,精准点杀。激光武器具有反应时间短、照射速度快、命中精度高、摧毁威力大、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它通过不可见的光束烧毁激光路径上的物体,可精准拦截突然出现的低空目标,目前这种方式在反无人机系统中普遍使用。二是微波压制,驱散“蜂群”。与激光武器相比,微波武器的波束宽得多,只需大致指向目标,就可利用高能量的电磁波造成该区域内无人机电子元件暂时失效或烧毁,可用于应对小型无人机的群体攻击。如美国雷声公司研发的陆基高功率微波武器“相位器”,一次脉冲即可清除数千平方米区域内的无人机。激光和微波武器的差异类似狙击步枪与霰弹枪,前者强调对“点”的精准狙击,后者则注重“面”的压制,两者相得益彰。由此,不论是单一的“空中炸弹”还是集群式的“移动雷场”,一旦被锁定,都难逃“天罗地网”。
(作者单位:陆军步兵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