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防御战斗体系的功能优化
2020年07月02日 08: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2日第1958期 作者:潘金宽

  信息化条件下,敌我双方的作战主要表现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对抗。因此,机动防御战斗必须着眼于复杂电磁环境,形成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基于网络化信息系统,灵活构建多维立体、星点式、宽地带、大纵深的机动防御战斗体系。如在阵地编成上,形成要点式、不规则、灵活变换的阵地体系;在兵力部署上,随机布防,并建立强大的机动部队;在电磁配系上,合理运用电磁频谱资源,构建攻防一体的电磁力量对抗体系。这种防御体系空间形态变化不定,并随时通过机动进行优化。

  着眼抗敌进攻增强多维立体防御功能

  传统的机动防御战斗,是以地面力量为主抗敌进攻或反击的防御,防御兵力、火力、障碍等诸要素的联系不够紧密。而未来信息化战场,信息将成为战斗力的核心因素,进攻一方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为核心,将各个作战单元链接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大系统,具有较强的信息作战、机动作战和快速反应能力,可以更加自主地变换主攻方向、攻击重点和战斗编成,其突破速度、攻击纵深、作战空间范围都比以往有了质的跃升。

  进攻之敌凭借其立体火力打击和立体机动能力,实施“机动甩摆”战术,从空中或地面绕过对方严密设防的地面防御战斗体系,实施空中突破或地面迂回突破。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机步第3师针对伊军的设防阵地,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地空立体并进,主力超越直插伊军纵深,创造出一天向前机动160千米的纪录,最大控制影响作战地域达到了16100平方千米(纵深230千米、宽70千米)。很明显,以地面力量为主实施的机动防御战斗体系,已难以应对敌立体、精确、快速的机动超越进攻,支援战斗的陆军航空兵、空军航空兵、无人机将成为抗敌从空中超越突击的有效盾牌,必须改变以往那种“以地制空式”的平面防御体系,着力构建“以空制地式”的立体防御体系,打造空地一体、多维纵深、动静结合、战线不定、敌变我变的立体机动防御战斗体系,使其不仅能有效抗击敌地面装甲机械化部队的进攻,而且能有效抗敌空中火力打击和空中超越攻击;不仅能抗敌火力打击,而且能够有效抗击敌电磁攻击、心理攻击和网络攻击。

  着眼防御目的增强全域攻势歼击功能

  在传统条件下,我军情报侦察、火力打击和机动突击能力有限,装甲机械化部队遂行机动防御战斗实施攻势歼敌,一是采取短距出击的方法,在防区有利位置附近构筑数个预定歼击区,实施依托阵地或不远离阵地的攻势歼击行动;二是采取耗歼结合的方法,在防区前沿建立数道阻击阵地,将进攻之敌一步一步地消耗,最终将敌引入我预定歼击区实施围歼。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厢情愿”,设法采取各种伪装欺骗措施,将进攻之敌诱入我预定的伏击圈,诱一点、吃一点,而且诱敌、歼敌的时机不易把握,总体上看是小口分歼,是一种消极的“等待式歼击行动”。美国前国防部长科恩曾说过一句名言:“以前哲学是大吃小,现在的哲学是快吃慢。”在几分钟甚至决定一支部队生死、一场战斗输赢的信息化战争时代,消极的等待必然会使战机稍纵即逝,甚至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伊拉克战争中,伊军向科威特境内发射两枚地对地导弹后,还没来得及撤出阵地,就被美军精准快速的空中火力摧毁,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战机把握的极端重要性。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进攻或反击之敌具有较强的立体侦察监视能力,我方一举一动都可能处于对手的严密侦察监视之中。因此,机动防御战斗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将敌诱入我预定的防区伏击圈加以歼灭,而要采取一切可能采用的方法,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将攻势歼敌行动贯彻于机动防御战斗的全过程。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机动作战能力增强,机动防御战斗部队的远程精确火力打击能力和立体机动突击能力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具备了在机动防御战斗全纵深攻势歼敌的物质基础和可能。另一方面,未来信息化战场,战机稍纵即逝,交战双方都将逼真的伪装欺骗和突然快速的机动,作为有效防护和保存战斗力的基本准则,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注重在作战全过程创造和捕捉攻势歼击的有利战机。因此,信息化条件下机动防御战斗,要在防御的全纵深建立攻势歼击阵地,不仅要建立若干预定歼击区,而且要做好在任何地区临时歼击敌人的准备。攻势歼击阵地,既要有防区内的,还要有防区外的;不仅要建立陆上攻势歼击阵地,而且要在低空建立立体攻势歼击阵地,以增强机动防御体系的全域攻势歼击功能。

  着眼战斗效益增强动态网络体系作战功能

  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是网络支撑、信息主导的体系作战。网络不仅是诸军兵种作战单元获取和传输情报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指挥信息系统有效运转的基础支撑,也是指挥员对所部属分队实施快捷指挥的重要工具。未来我军机动防御战斗或将在较大地域和深远纵深范围应对强敌的非线式、非对称、非接触攻击。因此,构建网络支撑、异地分布、实时联动的网络化作战体系十分紧迫。必须着眼抗敌全纵深立体进攻的需要,提高机动防御战斗基于网络的战场感知、指挥控制、火力打击、机动突击和综合保障能力。

  信息化条件下机动防御战斗网络支撑,实质是利用虚拟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分散的信息化作战单元动态聚合,实现机动防御战斗体系一体化,形成“网聚能力”。受信息技术水平制约,传统机动防御战斗主要依靠通信和人工手段联络,作战行动相对独立;而信息化条件下的机动防御,是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体系化整体联动作战,机动防御战斗体系内的一切战斗力要素包括单兵、武器系统、作战单元,都将依托网络进行实时信息交互,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的问题是要实现机动防御战斗战场网络化,使单兵、坦克、战车、火炮、导弹、飞机等战斗单元在整个机动防御战斗体系网络中被节点化,以形成倍增的作战效能。因此,要适应我军未来在不同地域实施机动防御战斗的需要,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网络化运行环境,确保不同作战方向信息化作战活动的顺利实施。

  可以预见,随着我军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基于网络的异地分布式作战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网络支撑的战斗环境,将为我军在较大范围内有效遂行机动防御战斗任务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应发挥网络动态重组、可大可小的优越性,使机动防御战斗指挥所由以往“较大规模的静态”向“少而精的动态”转变,由以往的“串联式”向“并联式”转变。如以往基本指挥所需要几十个人,现在利用动态“并联式”网络的随遇接入功能,即使被敌打掉一个节点,也不会影响其他节点的正常运行,指挥员只需带几个人即可实现快速机动转移,在动态变化中快速形成“网聚”能力,确保机动防御战斗指挥所快速隐蔽转移,真正实现指挥控制不间断。

  (作者单位:陆军指挥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