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军民融合体系构建策略
2019年07月18日 08: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7月18日第1737期 作者:王德兴 沈健

  在空军转型建设已步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军民融合作为助推战略转型和促进备战打仗任务落实的强力引擎,亟须进一步适应形势,明确方位,调整布局,为加快建设一支世界一流战略空军发挥应有的作用。

  认清空军军民融合面临的新形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空军军民融合,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必须认清形势,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顺势而为。

  新一轮世界范围的军民融合正加速演进。当前,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军事革命交织发展、加速演进的关键阶段,各国围绕深空、深海、深地、深蓝战略制高点的竞合与争夺日趋激烈;围绕摩擦反摩擦、威慑反威慑、围堵反围堵乃至结盟破盟等军事对抗将渐成常态。为适应客观形势,以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或区域组织,都在积极谋求以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来确保自身的竞争优势;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一些发展中大国,也在加紧筹划如何通过有效的战略运作来实现军民一体化发展,维护本国安全。

  由大向强发展对空军军民融合提出更高诉求。中华民族由大到强发展,尤其需要包括空军在内的武装力量,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安全和发展利益保障。军民融合作为连接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桥梁与纽带,就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拓宽领域,丰富内容,完善政策制度,提高融合标准,增强发展效益,以便使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加坚强的安全保障,逐步构建起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空军自身发展亟须军民融合促成实质性跨越。空军是一个凭借先进技术安身立命的战略军种。随着一些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武器装备上的迅猛发展,空军面临的挑战与考验日趋严峻。在此情况下,人民空军对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的渴望愈加迫切,力求在武器装备的隐身化、无人化、智能化等方面有所建树与突破。当前,空军配套性改革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建设战略空军、打仗空军、转型空军的转型目标任务任重而道远,亟须通过包括军民融合在内的诸多关键领域进一步发挥作用,提供支撑。

  构建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科学体系

  空军的军民融合具有极强的战略性、系统性、涉外性和协作性,因此在推进过程中务要扭住机制、面向全局,强化体系建设,确保融合工作能够有力、有序、有效地深入开展。

  健全组织体系。空军的军民融合涉猎领域广、牵扯因素多、组织筹划尚待规范。有鉴于此,尤须尽快健全完善一个精干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要在业已形成的由军委机关—大单位—军队组成的三级军民融合工作机制的框架下,进一步对表细化,健全组织,压实责任,以破解各级机关和相应机构人员少而融合工作面宽量大的矛盾。譬如组建由空军首长挂帅的空军军民融合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具体组织实施空军军民融合工作的开展。依托空军研究院、空军院校等单位的军民融合专业研究力量,协同军种内部从事保障、训练等专业机构力量,赋能聚力,实现由领域统管向功能整合转变。同时要发挥好专家库辅助支撑作用,推动空军建设。

  理顺工作运行体系。空军应按照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的内在要求,逐步建立健全与使命任务相适应的军地工作运行机制,围绕协调、交流、合作、奖惩等适时开展情况通报、任务对接、协调会商等活动,尽快建立起与国家部委、著名高校、军工集团等部门和单位的良好工作运行机制,以确保空军重点规划、重大工程项目的落地实施,在互惠互利中推动军民融合的一体化发展。

  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是“军种主建”的重点内容。当前,在军民融合领域尚没有一个上与国家军队层面相配套、下与军种实际相契合的可供操作的法规制度,因此,亟须按照《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纲要》关于“完善基本政策,补齐领域政策,细化具体政策”的要求,在补齐与细化上下功夫、求突破。一是依据国家和军队业已颁布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纲要》《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拿出具体指导性法规政策,如尽快制定《空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施细则》等。二是着眼未来,研究制定和出台有利于太空、网络空间、信息空间、无人装备平台等新兴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法规制度。三是制定能够进一步强化军地合作、既能节约成本又能为空军挖掘最新技术和能力的系列法规制度,以大幅提升民企在空军现代化建设中的“贡献率”,如《加强空军与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协作的若干规定》。

  拓宽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首先是围绕优化飞行人才结构招收和引进人才。在延续与各名校优选培养“双学籍”飞行学员做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青少年航校的建设,从源头上夯实作为空军主体的飞行人员素质基础。其次是立足联合培养更多指挥与参谋人才。空军人才现代化要借助军民融合这个平台与渠道,以“基于网络信息系统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为导向,努力培养出更多堪当强军重任的联合作战指挥与参谋人才。再次是着眼强化新型作战力量造就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代表着军事技术和作战方式的发展趋势。要结合信息网络、空天对抗等新型领域的发展需要,通过实施科学分类管理,健全完善培养体系,持续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最后是着力协同创新催生科研人才。空军的高技术性决定了其必须把培养“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作为履行使命任务的战略工程。要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资源优势,借助当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良好机遇,坚持空军需求牵引,聚焦重点高校、先进企业、优势学科、紧缺专业,大力引进急需人才,形成人才荟萃、为我所用的良好局面。

  优化服务保障体系。一是引进大数据、云平台等先进技术以提升服务保障能力。通过实施融合,持续把先进技术引入后勤管理与应用,使资源配置日趋优化,确保高效流转,以提升现代后勤的快速保障、优质保障和精确保障能力。二是立足资源共享拓展服务保障范围,增强服务保障实效。空军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设施优势,统筹、共享好资源就可极大增强服务保障的效果。譬如,适时推进军民航空管制深度融合,推动建立以海上方向为重点的军地联合搜救体等。三是通过深化社会化改革改善服务保障条件。譬如,加快营区水电气热供应市政化和住房保障社会化改革步伐,深入推进后勤物资装备研产修、立体运输投送、医疗服务保障等领域的军民深度融合,激发部队官兵练兵备战、矢志打赢的热情。

  军民深度融合需重点把握的问题

  伴随空军的战略转型已步入加快“三步走”的关键时期,空军军民融合也将大有作为。

  认识上高度统一。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其最终目的在于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随着军民融合的日趋深入,传统思维、习惯做法已经构成影响军民融合向深度发展的思想桎梏。为此,要用习近平强军思想尤其是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系列讲话精神进一步武装头脑,以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一系列法规制度为实践抓手和操作平台,牢固树立“大国防观念”,以对事业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不断增强心理认同和行动自觉,把军民融合纳入改革开放的大系统、纳入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全局,结合空军实际,努力开创空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

  机制上顺畅高效。军民融合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要确保其运行的顺畅与高效,要在进一步强化国家和军队军民融合专门领导机构宏观指导、统筹决策的基础上,一方面参照《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纲要》中关于“可分类、因事设置专项小组”的精神,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相应健全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组织协调机制,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横向、纵向协调沟通,不断增进了解与信任,及时消除误解和矛盾,以确保空军军民融合工作的纵深推进和立体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借助行业协会、纳入第三方等中介服务机构,作为专职军地综合协调部门的有益补充,主动沟通,密切协调,让各领域、各部门之间形成开展军民融合工作的合力。

  策略上突出重点。军民融合的目的,在于整合资源、盘活人才。因此,在实施军民融合的过程中,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以持续提高战斗力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把有限的资源和宝贵的人力用在刀刃上。一是在物质生产方面,要坚持把战略威慑性武器装备、前沿引领性武器装备和颠覆传统性武器作为重点和优先发展的内容。二是在条件建设方面,要高度重视预警探测、指挥控制、电子攻防等方面的完善与建设,充分发挥体系的支撑作用,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强力保障。三是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要把能促进新质战斗力成长作为引进和培养的首要标准,力求以人才的大聚集、大融合促进空军的大发展、大跨越。

  途径上需求牵引。空军历来是高新技术较先应用的领域之一,自组建之日起就与科技创新及其应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信息化战争对空军的武器装备发展和作战方式、手段的变革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单靠军队自身的力量根本无法解决。而地方企业、科技公司、地方院校虽然有把先进技术物化的条件和能力,但又不了解打什么仗、用什么性能的武器。在此形势下,军事需求无疑就成为连接军地尤其是实施军民融合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意义讲,空军和其他军种一样,同属科技创新链条上的“甲方”。要胜任这一角色,就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研究提出需求、促进研用转化、加强调查反馈、不断提升武器装备性能上。只有摸准、搞透真正军事需求,与“强军胜战”无缝对接的时候,才是军民融合实现深度发展的美好“春天”。

  (作者单位:空军研究院建设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