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飞 陈沅:迈向智能时代的军队后勤组织形态
2018年12月20日 08: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20日第1600期 作者:钟飞 陈沅

  军队后勤组织形态是军队后勤组织结构、运作流程和组织生态的统一,是经济社会形态和战争技术形态在后勤领域的映射。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推动着战争形态向智能化转变。智能化体系作战,必然要求军队后勤与之相适应,构建智能化的组织形态。

  习近平主席指出,“没有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就没有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这一重要论述为军队后勤组织形态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军队后勤组织形态是军队后勤组织结构、运作流程和组织生态的统一,是经济社会形态和战争技术形态在后勤领域的映射。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推动着战争形态向智能化转变。智能化体系作战,必然要求军队后勤与之相适应,构建智能化的组织形态。

  泛在云联:重塑后勤组织结构

  泛在云联是智能化后勤体系建构的基础,是融合保障效能的纽带,是支撑保障筹划的平台,是打造保障链路的桥梁。即超越隶属关系、超越军种界限、超越军民壁垒,改变传统金字塔型科层制军队后勤组织结构,按照“云—网—端”架构,构建后勤云平台,集约运用体系能量,使处于战场不同位置的各保障要素、保障单元的数据能够在同一指挥控制信息平台上实时共享、实时调度,实现战场保障能力的嬗变。

  保障体系全域分布。相比于信息化战争,智能化战争作战更加强调体系化。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这个前所未有的便捷工具、互动平台与保障实体无缝链接,使信息化的触角、网络的末梢变成战场主角,形成具有“系统内聚外联、资源整合共享、保障体系释能”特征的虚拟组织。利用虚拟网络特质,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扁平化、快捷化、高效化和互动化优势,打破现有保障体系限制,采取就近就便、高效使用的原则,将广域分布的保障资源、保障力量、保障行动通过全时空覆盖的物联终端、移动物联网等信息物理系统,按需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不同部队之间流动起来、在不同专业之间共享起来、在军地之间对接起来,实现泛在云联,融入智能化保障体系,提高保障速度和效益。

  保障资源云池共享。云平台是“互联网+”在后勤领域发挥作用的大脑和心脏,反映了感知、融合和决策三者的高效结合。后勤服务云将各保障资源整合成为一个集信息数据和保障力量于一体的云保障体系,以实现信息广域获取、全域共享、分布处理和高效决策,保障协同与效能聚合。打破层级界限,采取云平台和智能保障终端两级直达的信息模式,减少数据信息按级提报带来的延迟;打破部门界限,使后勤能更好地按照指挥员决策意图,有效协同保障关系,实施整体保障;打破专业界限,将分散在各领域、各要素的大量后勤资源进行信息交链,做到将指挥控制、保障力量、保障资源结成一张无所不在、再生能力强、具有弹性伸缩能力的“保障能力网”,形成一体联动、一体指挥、一体保障的整体能力。

  保障力量跨域融合。以智能较量为中心的对抗模式必然要求后勤保障平台融合、流程融合、智能融合、信息融合、保障力量融合。未来保障力量必将打破原有框架,进行开放式体系架构,旨在提升多平台互操作能力、全要素群协同能力,支撑智能系统根据其对战场态势、保障任务的理解认知,在权限范围内控制调动保障资源,自主迅捷地完成决策、指挥、执行、自适应情况处置等。即优化体制结构,充实智能化保障力量,再造机制流程,推进后勤组织体系和保障力量向智能化发展,使后勤保障数据大汇集、大交互、大融合,进而实时驱动、动态描绘、全景展现出后勤保障态势“一幅图”,使各种保障力量、保障要素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就近实现“聚网集成、融网共享、柔性组合、自主协同”。

  数据赋能:重构后勤组织流程

  数据是智能时代的“石油”“金矿”。数据赋能就是遵循智能化战争制胜机理和作战方式的变化规律,依据大数据思维,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后勤保障链路进行优化设计,打通原有后勤流程壁垒,以信息流主导物质流和能量流,使其适应信息主导、并行展开、整体联动的作战需要,为最终形成自同步、自适应的一体化作战保障创造条件,提升作战保障效能。

  信息主导,优化后勤共享逻辑。未来作战,后勤保障能力建立在各类信息无缝链接、实时共享、互联互通的基础之上。依靠数据在信息网络中的跨界、零时差传输特性,通过数据的广泛融合和信息的快速流动,围绕“数据”中心,将后勤保障力提高的途径由传统保障要素转变到以大数据为核心的要素集成上来,实现各保障要素、保障单元、保障节点之间横向互联、纵向互通,使后勤信息系统都聚焦于统一目标、规划于统一流程,形成跨层次、跨区域、跨军地使用的供应链,并最终达成体系优势。数据在物理、网络、观念和精神空间中跨界共享、有效流动,数据流引导物资流、技术流、人员流共享聚能,促进各类保障资源的物理叠加与优势聚合的“马太效应”,信息对物质和能量的主导作用得以实现。

  精准控制,动态监管保障流程。传统的后勤组织是基于提供物资和勤务的功能管理。数据后勤世界,强调对全维空间、全频谱信息和全部保障资源的精细控制,采用的是以作战部队(官兵)为中心的供应链流程管理、按需精确化定制供应保障。后勤大数据的出现,全面提升后勤指挥员的认知、分析和决策能力,战场保障需求更加精准和细化,生产过程和配送供应过程更加精确可控,大规模定制化生产、精确化配送等方法手段大面积运用,并建立及时有效的互动反馈机制,做到对后勤保障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施柔性化集成管理,实现需求管理、采购、运输、仓储、配送诸环节互联互通、柔性组合、有序分发、按需配送,后勤保障链灵活性、灵敏性不断提升,柔性化精确保障成为主要模式。

  智能决策,创新后勤业务模式。后勤保障能力的核心在于“算”。在“发现即摧毁”的未来战场,实时调控保障行动,是兵贵神速之道。大数据驱动改变后勤决策模式方法,决策参与主体由个人向集体转变,决策方式从业务经验驱动向数据量化驱动转型,决策过程从事后决策向事先预测转变,决策前提以数据为基础,以事实为核心,从而能根据战场环境变化,预见性地做出决策,自主地协调、控制、组织和实施后勤保障,具备自适应性的后勤保障能力。进而更好地对接体系作战的后勤需求,使各种后勤力量、后勤保障单元与要素相互融合,将信息支撑力、供需对接力、快速响应力、资源保障力等单项的后勤能力,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真正实现从数据优势向决策优势的转化,最终实现保障力的整体跃升。

  人机一体:重建后勤组织生态

  未来后勤体系将表现为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网络”,保障系统将以“人脑+智能系统”的协作方式运行。人机一体就是改变传统人与组织的关系,将人工智能“云连接”“认知控”“战力圈”赋能优势,贯穿于后勤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构建内外交互、跨界协同、持续创新的良性生态。

  虚实相结合。应用人工智能,构建全新的智能后勤世界,形成新的智能科学、技术和方法,突破传统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局限,为认识和改造后勤客观世界提供了认知新对象、新方法和新途径,推进后勤认知进入新境界,从思想认知域与行动控制域的双重维度,对信息化具有“范式”突破意义。智能化感知与信息处理、智能化指挥控制与辅助决策、多功能无人化保障平台的大量运用,推动后勤形态迈向以虚拟与现实空间交叉互动、有人与无人系统协同保障、机器自主与人机融合为基本特征的智能化阶段。低层人机交互是人与实体机器在物理域的指令交互,随着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发展,高级人机交互将是人与智能系统在虚拟域、认知域的智能交互,通过物理域、信息域与认知域的共同行动,夺取保障主导权。

  有人无人相协同。智能技术的到来,必然使人与武器的结合发生根本改变,未来的战争将是人机协同的智能化战争。人工智能在军事后勤保障中会变得更有远见、更有创造性。大量的保障平台将由单纯无人化向体系化、自主化、智能化发展,具备自主决策的战场认知能力。无人运输车、无人机前送、智能维修、“智慧厨房”“机器人医生”等智能化装备将承担战场上各种不同的后勤保障任务,不断丰富拓展后勤技术保障手段。诸如“云端大脑”“数字参谋”“虚拟物流”的出现,给保障物资、设施赋予“智能”,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在线化交互。既有效地推进了后勤保障体系的力量整合、要素集成和层级衔接,又把网络的整体涌现、动态重组、精准释能等优势有效融入到后勤智能化保障中去。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相融合。智能化保障的本质是自主化行动,其关键是无人平台的自主协同和人机之间的密切协同。只有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融合达到最佳,才能保障人机混合智能成为未来智能的最高形式。通过加强保障平台、指控体系、保障终端等升级、换代、重塑,把“人在回路中”与“人在回路上”的后勤保障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人机一体、智能主导、云脑保障的新型军事后勤体系。在合理人机分工、高效人机交互的支撑下,充分发挥人脑与机器各自的优势,实现后勤保障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智能化增强的将是人类的智力,将是人脑主导的“体力增强”“感知力增强”和“智力增强”。而人类“善智不善力”与“善假于物”的属性也将发挥到极致,进一步推动智能化保障进程。

  (作者单位:陆军勤务学院;联勤保障部队477医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