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耘 肖楠: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的必由之路
2018年11月22日 08:4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22日第1580期 作者:龚耘 肖楠

  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必须抓住科技兴军这个核心关键,深化前沿科学探索,加强科技展望和技术预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积极开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制,努力抢占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

  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强调要“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推进重大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加强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凸显了科技兴军在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中的重要作用,为把我军建设和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到创新驱动发展轨道上来,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必由之路。

  打造战略引擎

  创新是一支军队发展进步的灵魂,科技兴军是促进全面创新的力量之源。推动科技兴军,就是要着眼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全力打造新的战略引擎,加快创新型军队建设步伐。

  转变驱动力。科技是军事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兴则军队兴。罗马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古代大帝国最终走向衰败和解体,除了政治、军事、地缘上的原因外,创新不足和技术停滞也是重要原因。从根本上说,创新型军队是以创新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军队建设质量和战斗力水平,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竞争力和较高科技创新贡献率的军队。过去一段时间,我军建设发展主要靠投资要素驱动。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凝聚融合力。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联越来越紧,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融合度越来越深。推动科技兴军,必须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深厚土壤。同样,建设创新型军队也必须以军民融合为依托,创新型军队建设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同步进行。依托科技兴军,凝聚融合之力,搞好顶层设计和战略筹划,构建有利于释放创新潜力、激发创新活力的制度机制,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促使军地创新资源和要素从孤立、分散状态向汇聚、融合方向转变,激发协同创新的“聚变效应”,充分释放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以加快我军建设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

  夯实硬实力。科技既是衡量军队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创新型军队建设的强大支撑。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于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和使用具有决定性作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兴起,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国际军事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技术制胜”是支撑美军发展强大的核心,尽管在很多方面已占据先机和主动,美国还在谋求新的军事技术优势。俄罗斯等国也都在努力抢占军事技术领域制高点。我军武器装备水平同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要求相比,同打赢信息化战争要求相比,同世界军事强国相比,在很多方面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因此,必须抓住科技兴军这个核心关键,深化前沿科学探索,加强科技展望和技术预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积极开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制,努力抢占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

  提供重要抓手

  建设创新型军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各领域,包括军事理论、技术、组织、管理、文化等各方面创新,需要统筹谋划、协调推进,通过实施科技兴军战略,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各方面的创新带动起来。

  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科技水平决定了军事理论的实现程度。工业革命时期,伴随着舰船的出现诞生了“海权论”,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飞机、坦克等机械化武器装备问世,诞生了“制空权”“闪击战”等理论。信息科技革命又使得高科技武器大量出现,诞生了信息战理论、联合作战理念、非对称作战理论等。众多创新军事理论的诞生,深刻证明了从科技进步中把握军事发展趋势是军事理论与时俱进的生长点。在当今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推进军事理论创新,要准确把握科技发展新趋势,强化科技意识、丰富科技头脑、拓展科技手段、善谋科技战术,前瞻研究高新科技发展运用对未来战争的影响,努力创造具有世界影响力、指引我军未来发展的新军事理论,加快形成具有时代性、引领性、技术性的军事理论体系。

  组织形态的与时俱进。马克思说,“随着新作战工具即射击火器的发明,军队的整个内部组织就必然改变了,各个人借以组成军队并能作为军队行动的那些关系就改变了,各个军队相互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这充分说明科技的每一次划时代创新及其在军事上的运用都会催生引发军事组织形态革新。武器装备与人结合的“人—机”系统按一定方式组成兵种、军种和复杂军事系统,当武器装备升级换代纳入军事系统时,就形成对已有系统的介入,达到一定量变时必将引起组织形态质变。当前,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战争演变,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作战形式。与之相应,军队的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发生新的变化,精干化、一体化、小型化、模块化、多能化等特征越来越突出。我们要认清科技在推进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推动部队编成向充实、合成、多能、灵活方向发展,促进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管理创新的科技支撑。科技的发展推动军事管理的体系、内容和目标发生全面深刻的变革。随着大量先进技术和体系化装备运用于军队,军事组织的复杂性、作战样式的整体性、军事行动的系统性大大增强,创新军事管理方法与理论、推动军事管理革命势在必行。在未来战争中,拥有科技优势并能有效转化为管理优势的一方,更易于掌握战场上的战略主动。建设创新型军队,必须把军事管理创新摆上重要位置,推进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体系、优化管理流程、转变管理模式,切实解决我军建设中资源分散、管理多头、职责不清、效益不高的问题,凭借科学理念有效调控作战思想、组织结构、指挥程序、作战方式,形成新型作战能力和管理能力;运用现代技术方法统筹联合指挥、政治工作、后勤保障、装备发展、训练管理等诸多领域的管理,不断提高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军事文化的丰富养料。科技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物质条件和现实支撑,使文化的现实展开与不断升华成为可能。从内容上看,军事文化以科技活动及其成果为基础和来源。从形式上看,科技进步为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的高科技手段。从价值上看,我军在重大科研攻关中培育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优良传统,极大地丰富了军事文化的内涵,不仅促进了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支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科技队伍,而且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勠力复兴的战略抉择。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度和广度改变世界发展格局。未来战争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越高,高端科技的“命门”作用就越明显。如果在科技创新上错失机遇或停滞不前,就会陷入战略被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把科技创新作为大变革大转折时代图强进取、勠力复兴的重大战略抉择,明确提出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只有全面实施科技兴军战略,超前布局、超前谋划,加紧在一些战略必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才能为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提供坚实科技支撑,为赢得创新型军队建设获取制胜先机。

  奠定人才基础

  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军队的核心要素和第一资源。实施科技兴军战略,着力培养和集聚拔尖领军人才,不断优化创新环境,营造浓厚创新氛围,大力提高广大基层官兵和领导干部科技素养,最大限度激发官兵创新创造活力,为创新型军队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撑。

  培养和集聚拔尖领军人才。科技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军队的根本保证。当前,我军科技人才队伍规模有了很大改善,但战略科学家、科技帅才、领军人才仍十分匮乏。加紧集聚大批高端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军队的当务之急。当年搞“两弹一星”成功,也正是得益于我们有一批像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那样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和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要通过全面实施科技兴军战略,围绕重要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积极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保留、使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集聚人才,为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成长提供良好环境、机遇和条件,使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努力培养造就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型军事人才队伍。

  提高基层官兵的科技素养。建设创新型军队不仅要靠拔尖领军人才,也需要提高基层官兵的科技素养,激发其巨大的创新潜能。我军蕴含的巨大创新潜能,历来在科技练兵中焕发出来。譬如我军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创造的“近快战法”,就曾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获得一等奖。把提高基层官兵科技素养作为全面实施科技兴军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大力传播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使学科技、用科技在全军蔚然成风。鼓励培养更多技术能手、业务尖子、岗位标兵,使他们成为创新的生力军。结合新的形势任务开展科技练兵,更新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打牢信息化智能化战争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激发官兵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使官兵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中借助科技之翼,制胜未来战场。

  增强领导干部的科技素养。未来创新型军队的技术构成日益复杂、知识密集程度不断提高,对领导干部的科技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看到,当前我军打现代化战争能力还不够,各级干部指挥现代化战争能力还不够。因此,各级领导干部既要有政治头脑、军事头脑,也要有科技头脑,要加快知识更新、提高科技素养,否则是难以带兵打仗的。在知识结构上,要注重将领导管理与科技知识相结合,实现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在能力素质上,要注重培养多方面能力特别是增强科技应用能力,实现从经验型向知识型转变;在领导水平上,要善于以科学理念和技术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加强整体筹划和统一协调,实现由事务型向战略型转变;在业务工作上,对专业科技含量内谙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从粗通型向专家型转变。

  (作者单位:海军工程大学、海军潜艇学院)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