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定平: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探要
2018年06月21日 08:4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6月21日第1476期 作者:吴定平

  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时政治工作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也明确:“战时政治工作是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巩固、提高部队战斗力和夺取作战胜利的根本保证,是战时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纲要》要求,对于军队院校政治工作教学而言,就是要聚焦备战打仗,不断深化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切实提高学员开展战时政治工作的能力水平,为能打胜仗发挥益智增效的作用。

  推动政治工作理论创新的时代需要

  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是以战争实践为基础,以未来作战对手为牵引而展开的政治工作实战化教学活动,必须紧紧围绕信息化作战行动来展开。军队院校深化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对于提高政治工作实战化教学训练水平,充分发挥我军政治工作作战功能,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提高实战化教学训练水平的迫切需要。实战化教学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环境求真、内容求难、标准求严、作风求实,不仅包括练战术、练技术,而且包括练思想、练作风等。通过加强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提高军队院校教学训练实战化水平,为增强学员战术、技术素养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发挥政治工作作战功能的现实需要。政治工作在履行巩固和发挥战斗职能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作战功能的发挥,强调以一种独立的政治作战样式达到最终政治目的。实践证明,政治作战通常展开于军事打击之前,贯穿于军事打击之中,继续于军事打击之后。深化军队院校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教育和培养学员继承优良传统,瞄准实战创新,正是生成和提高政治工作作战能力的根本途径。

  推动政治工作理论创新的时代需要。政治工作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开展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对敌实施卓有成效的舆论攻势、心理瓦解和法理斗争,是我军政治工作的鲜明优势和宝贵经验。近年来,各部队根据军委指示,就如何加强战时政治工作、有效发挥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军队院校应按照走在前列、引领部队的标准要求,努力在深化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取得新的成果,力求实现战时政治工作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为加强和改进部队战时政治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近些年,在习近平主席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军上下大力开展信息化条件下的实战化训练,取得了重大突破和丰硕成果。但与新的形势任务要求相比,军队院校政治工作实战化教学训练特别是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在聚焦实战上还存在差距和不足。

  在思想观念方面。受传统教学训练思维的束缚,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究竟教什么、训什么、怎么练,部分教员并不是很清楚,一些教员对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甚至存在“无用论”“非热门”等片面认识。因此,研究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的紧迫感不强、积极性不高。

  在理论创新方面。就军队院校而言,相对军事专业的实战化教学训练进程来讲,政治工作实战化教学训练起步较晚,研究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的理论也非常缺乏。有关战时政治工作教学的课程设置、内容标准、体系框架、特征样式、作用机理等一系列理论前沿问题,仍待研究和突破。

  在师资培养方面。近年来,许多军队院校从一线部队选调了部分有基层主官经历的干部担任政治教员,有效改善了院校政治教员的知识和经历结构,对于推进院校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贴近部队、聚焦实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研究战时政治工作人才还比较缺乏,院校引而不训、训而不留的现象时有出现,导致一些好不容易从部队选调来的教员短期内又成了转业的对象,造成相关人才紧缺,极大影响了院校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的深入开展。

  在物资保障方面。军队院校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与军事专业教学训练相比,牵涉单位多、人员多,对武器装备、场地设施的依赖大,保障任务重,时限要求高。加上教学训练保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方面还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教学保障部门实施起来难度非常大,致使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难以正常展开。

  在教学考评方面。目前,军队院校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的理论和实践仍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建立起完整规范的考核评估体系,缺乏明确的质量考评标准和权威考评机构。与部队实兵对抗演习考核评估相比,军队院校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的考核评估,从软件到硬件、从标准到内容都明显滞后,急需改进和提高。

  提高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质量的方法路径

  习近平主席强调,革命的政治工作永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无论是部队还是院校,都要牢牢抓住这个“生命线”,通过更新思维理念、创新方式方法、革新战法训法,切实让传统的“生命线”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切实端正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和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的决策指示,着眼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把聚焦备战打仗贯穿于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的始终。一是要清晰思想认识。从领导机关到广大政治教员,都要从思想观念上提高实战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工作实战化教学训练与军事专业实战化教学训练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应切实把两者贯彻渗透到做好院校实战化教学训练的实践中去,使其相得益彰,形成合力。二是克服形式主义。紧紧围绕提高战斗力这一根本要求,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注重向实战转变,着力纠正“教为演”“教为考”等形式主义,扎实打牢学员战时政治工作理论和实践基础。努力转变课程考核重分数轻能力、重平时轻战时的僵化思维,尽量消除考核成绩模糊性因素,从考核评价标准上向突出学员实战能力贴近,增强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和精确性。

  科学构建内容体系。大力开展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是军队院校政治工作领域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具体举措和生动实践。一是细化教学训练内容。根据军委新修订颁发的《军事训练条例》和有关大纲、规定的要求,在充实完善业务法规、业务知识、业务技能和心理战等基本教学训练内容的基础上,分层次、按专业细化院校不同专业班次的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内容,使战时政治工作成为政工课程教学的重头戏。二是突出作战需求。根据不同作战任务,深入研究和全面筹划不同作战样式、不同作战阶段中政治工作教学训练内容,充实完善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政治工作相关训练内容,形成上下对接、系统配套、任务具体、措施有力的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的内容体系和实施方案。三是围绕军事专业演练,拓展战时政治工作演练内容。确立“教战为战”的教学理念,谋实“训战一致”的演练思路。按照模块化、网络化、一体化要求,将政治工作演练和军事专业演练捆在一起、融为一体,采取分组合力、分题合案、分段合拍的方式,确保同步研究筹划、同时组织实施、同期达成目标,在融合渗透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确保战时政治工作服务作战、确保打赢。

  注重创新方法手段。要根据军队院校调整改革的新形势新体制,充分用好课堂教学、基地训练、部队实践等多维联动课堂,促进学员能力生成。一是基地化训练。加强战时政治工作基地化教学训练,是提高学员由理论转为实践、由课堂走向战场的最佳途径。因此,军队院校应注重区域性训练资源的整合重组和优化升级,建设基地化实战教学训练平台,依托平台走出一条“院校+部队”“课堂+战场”联教联训模式的新路子。二是模拟化训练。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研制开发战时政治工作教学模拟运用系统,依托虚拟仿真系统实施对抗性教学训练,不断摸索战时政治工作教学与模拟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新途径。三是网络化教学训练。战时政治工作是体系作战的子系统,只有坚持信息主导、综合集成、整体联动,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军队院校在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中,应依托网络化教学训练平台,建立政治工作训练信息资源库,利用一体化指挥平台开展政治工作指挥操作训练,常态组织网上联学、网上对抗、网上作业,切实发挥信息互联互通、功能一体联动、指挥快捷高效的功能作用,构建“网上教、网上训、网上考、网上演”的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新平台,以政治工作的信息化助力教学训练的实战化。

  注重培养师资队伍。名师必晓于实战。开展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必须具有一支懂打仗、会打仗、钻打仗的政治教员队伍。为此,一要切实加强学习培训。加大政治教员送学深造、在职培训和经常性培训的力度,认真组织学习现代军事理论、军事高科技等方面知识、方法技能。二要加大交流任职力度。加强政治教员在机关和基层、部队和院校以及军政、指技、军兵种之间各个岗位的合理流动,促进其综合能力素质提高。三要突出重大任务锻炼。充分利用部队重大演训和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等时机,给政治教员多交任务、多压担子,特别是把政治素质强、军事业务精、发展潜力大的政治教员放在任务繁重的工作前沿,在实践中锤炼增长才干。

  着力搞好各种保障。军队院校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需要强有力的教学保障作支撑。建设世界一流的军队院校,必须要为教学训练提供一流的教学保障。为此,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把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作为军队院校实战化教学训练的重点内容之一,政治主官、政治工作机关领导要亲自抓,政工教学系室要明确职责、形成合力。二是要制定具体措施。在理论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要认真总结我军经典战例经验,特别是系统梳理我军近年来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政治工作和战时政治工作演练中的成功经验,研究制定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的相关实施意见和具体落实措施。三是要搞好服务保障。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涉及训练经费、物资器材、场地设施、技术保障等各方面,必须加大人力、物力、财力、奖惩等各方面的投入,真正使战时政治工作教学训练联起来、训起来,实现政治工作向备战打仗聚焦、向学员能力生成用劲、向提高部队战斗力增效。

  (作者单位:陆军工程大学)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