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舰:多层面深化军民融合发展
2017年11月23日 08: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1月23日第1337期 作者:李海舰

  军民融合发展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还未达到“深度融合”,尚未形成系统性的整体效能,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目前主要问题可概括为:为什么要融合、融合什么、怎么融合、谁来融合,以及与此相关联的融合的指导思想,融合的阶段步骤,融合的领域、范围、层次、方式,融合的程度以及融合的规模,还有融合的问题难点、融合的风险分析、融合的国际比较、融合的对策措施、融合的成效评估等。目前,这些研究仍有待系统化,加强前瞻性。

  总的来说,军民融合发展,可从以下五个层面展开研究。

  技术层面:加快民用转化、民用协同进程

  军用技术转为民用,民用技术转为军用,即“军转民、民转军”,仅局限于技术层面上的融合。其涉及的问题有:军用技术转为民用后的知识产权管理问题、民用技术转为军用后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在我国,首先需要加快“军用技术成果民用转化、军工标准体系民用协同”这一进程,以此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在技术及其标准体系上的转型升级。国防需求牵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在整体上转型升级,上一个新台阶;民用工业上一个新台阶后,可为高精尖的国防工业提供高水平的配套服务,由此实现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螺旋式上升”。因此,不仅要运用新思维破除长期以来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之间形成的思想性、体制性、政策性、技术性藩篱。同时,要突破国防工业内部因条块分割而形成的创新资源开放不足问题。

  企业层面:核心能力共享,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无论军工企业还是民用企业,目前在产品上实行“军民结合”、分线管理,在资本上实行“参股管理”。这里,无论“民参军”还是“军参民”,都涉及利益问题、风险问题、保密问题、信任问题。

  军民融合发展,不是军队和民企如何发展,而是军工制造和民品制造融合发展。譬如美国波音公司,既是民用企业也是军工企业,亦民亦军。作为民用企业,主要生产民用运输机;作为军工企业,主要生产军用飞机、导弹及运载火箭等产品。总之,军亦民、民亦军,这是军民融合发展在企业层面上的最高方式。这里,基于时代发展背景,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借鉴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当前目标:像飞机、轮船、汽车、发动机、火箭、卫星、核能、通信、网络等装备制造,可以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像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终端等,除保密的部分外,均可共建共用。以上领域,建议构建一个价值网络体系,包括规则设计商、系统集成商、模块供应商,实行社会化研发、社会化制造、社会化采购、社会化后勤服务。

  最终目标:军工企业,对于其核心能力板块,即“长板”,通过打造平台、网络,把国内这一领域的所有业务全部集中过来,也就是将军工企业的核心能力为全社会“共享”,以此实现核心能力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无限次重复使用;对于其非核心能力板块,即“短板”,通过打造平台、网络,向国内这一领域的最佳企业实现“众包”,也就是将全社会这一领域的核心能力为军工企业使用,以此实现军工企业在全社会范围内的资源最优配置。同理,民用企业亦是如此。

  区域层面:整体规划,统筹兼顾;一体布局,亦民亦军

  地方党委在经济发展决策中应充分考虑融入国防建设和国防发展元素,寓军于民。国防建设充分利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寓民于军。两者打通,从“军地分割”运行彻底转向“军地一体”运行。总之,区域层面,军民融合发展需要整体规划,统筹兼顾;一体布局,亦民亦军。切忌机械肤浅地理解军民融合发展概念,简单化为搞个军民融合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地方借机拉项目、拿土地、要政策。为融合而融合,甚至把军工企业生产流程“照搬照抄”到地方中去,造成新一轮的重复建设。

  鉴此,地方党政领导应加强培训,用军民融合发展的理念和思维指导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建议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总指导下,待条件成熟时,由部门归口推动为主转变为部门归口和本级党委双向推动为主。在党的绝对领导下,将党管国防建设和军管国防建设融为一体,形成一盘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国家层面:树立“小军队,大国防”的概念

  所谓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其实质是“军民一体”发展,旨在将强国和强军二者打通、融为一体。这里,需要正确区分“军民结合”、“军民对接”、“军民协同”和“军民融合”、“军民一体”等概念所表达的不同内涵,着重点在后者。

  军民融合发展,不仅包含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而是涉及军队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必须深化军队改革,将军队中的教育、文化、医疗、体育资源绝大部分搞社会化“共享”,甚至与军队彻底“脱钩”;同时,这些领域的高端民用资源亦为军队服务。

  军民融合发展,不仅统筹发展交通、空管、信息、气象、计量体系,更要统筹发展现代基础设施,即“云网端”;军民融合发展,不仅强调“硬融合”,更要突出“软融合”,即从理念、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制度、标准这些方面打通融合,树立“小军队,大国防”的概念。

  鉴于此,国家层面,一是亟须突破经济建设在国防建设中不充分发展和国防建设在经济建设中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二是亟须打破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二者不协调发展的格局,在整体上坚持“经济建设贯彻国防需求,国防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这样一来,中国经济增长在供给侧将由工业化、城市化、数字化、国防化“四驾马车”共同推动,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时代,即军民融合发展真正上升为国家战略。

  全球层面:立足国情,着眼未来,引领全球

  军民融合发展,其全球时代指导思想是“共享经济”、“互联互通”,破界、跨界、无界发展;其中国特色指导思想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因此,军民融合发展这盘大棋,必须立足国情,着眼未来,引领全球。

  军民融合发展,其空间不仅限于国内,而且应走向全球。“军民一体”要由国内延伸至全球。今后,要把国防战略布局和对外经济合作结合起来,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从而把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在全球层面付诸行动。

  当今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终端,ICT、DT、CPS,区块链、识别技术(脸部、语音、指纹)、无人技术飞速发展,中国企业在这次新技术革命浪潮中走在了世界前列。部分民用企业,立足互联互通的大背景,立足跨界融合的大时代,立足互动共享的大思路,在“走出去”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通过全球化布局、全球化研发、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运作,将国际上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及时返回国内,一并运用到军工企业中,由此形成民用科技和国防科技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同时,民用企业自身属性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因此,中国亟待探索、构建一整套基于全球层面的军民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综上所述,可概括为以下几点认识:(1)军民融合发展,不仅要在技术领域、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更要延伸到军队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因此,必须将军民融合发展置于进一步深化军队体制改革——“瘦身强体”的大背景下思考。(2)军民融合发展,其实质是“军民一体”发展,建议把地方各级政府层面作为关键抓手,以此落地、落实。(3)军民融合发展,不仅要基于中国国情,还要基于时代特征,更要基于前瞻思维;不仅需要借鉴世界各国已有做法,更要突出中国在世界各国中的引领、领先效应。(4)综合各方研究力量,包括研究机构、政府机构、军队机构、党校高校、民间智库,站在全局高度、国家角度、融合维度,分别就上述重大理论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尽快出台《国家军民融合发展规划纲要》。(5)军民融合发展,必须在“统”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见成效,其最终目标是“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由此,将军民融合发展由“初步融合”全面提升到“深度融合”。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梁瑞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