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国家安全的保底手段是巩固国防。当今时代,中国国防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间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影响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现在中国国防在目的上注重利益拓展,在手段上强调主动塑造,在内容上延伸至社会各个方面。但是,目前我们对国防的认识,仍然沿用1997年《国防法》规定的概念。这一定义已远远不能涵盖现代国防的范畴,必须从国防新变化中寻找新的答案。
国防目的——从捍卫生存走向利益拓展
按照1997年《国防法》的规定,国防的目的是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不难看出,主要是聚焦捍卫国家的生存权。按照2015年《国家安全法》对国家安全的规定: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这是对国家发展的战略空间状态进行的重新认识和规划,需要国防为战略空间拓展提供安全保障。可见,国防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变了,国防目的也必须随之改变。
(一)兼顾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威胁。因此,国防的重心不能不长期放在维护国家的生存利益上。这是完全正确,也是非常必要的。随着冷战结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面临的全面战争威胁明显下降,存亡之忧已非迫在眉睫,国家发展利益受到的制约和威胁相对上升。当前,国家发展的集中体现,就是瞄准“两个一百年”,实现中国梦和强军梦。它在实施过程中将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必然要求国防的重心适时作出调整,即从过去的维护生存利益为主向维护发展利益为重转变。
(二)保障现实安全和长远安全。现实安全和社会稳定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当今时代国际政治经济复杂程度远超预料,对内,一些影响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对外,诸如海洋权益争端、文化和意识形态斗争、国际恐怖势力等敌对势力恐怕短期内难消除。因此,在国家利益拓展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现实安全,还要关注长远安全。
(三)统筹国内安全和世界安全。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存也越来越深入。联系和交往的密切使得各国的利益更加交融交汇,真正形成全球性命运共同体。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面对各种挑战,再强大的国家也不可能单打独斗,独善其身。同时,中国已从边缘越来越接近世界中心。未来的中国将成为全球性国家,扮演全球性角色,承担全球性责任。国际地位的变化要求国防的目的从单纯考虑保卫本国国土范围内的安全,转变到综合考虑维护本国、地区与世界的安全,为国家发展赢得广阔的战略空间。
国防范畴——从边界安全放眼安全边界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国力的由大向强,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伙伴越来越多,海外利益分布也越来越广。中国国防已不仅仅是那条长长的边界线,国防的范围应该跳出有形的实体边疆,向无形的利益边疆扩延。
(一)从维度上看,从陆地本土延伸到立体空间。当前,除了陆地本土外,太空、深海和极地这些“战略新疆域”有着现实和潜在的重大国家利益,将成为未来竞争的重要领域,面临着重大安全威胁和挑战。首先是太空,将成为国际战略竞争新的制高点。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制定航天发展规划,研制太空武器,为争夺制天权做准备。其次,深海蕴藏着丰富的矿产、生物、能源等资源种类,是地球上尚未被大规模开发利用的潜在战略性资源基地。未来海洋竞争,尤其是深海领域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最后,极地将从“冰点”变为战略博弈的“热点”。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冰川消融加快,极地开发战略位置尤为凸显。
(二)从形态上看,从有形空间到无形空间。看得见的海洋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必须突破重陆轻海的传统思维,高度重视经略海洋、维护海权。看不见的网络空间,是通往胜利之门的钥匙。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将拥有整个世界;谁失去了网络权力,谁就失去了网络疆域的国家主权。一是网络领域将成为各国军力角逐的新空间。目前,网络空间已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维作战空间。未来战争完全有可能首先在网络空间爆发。二是传统网络安全威胁向移动互联网快速蔓延。当今社会,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和集群存储等新技术广泛应用,由此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更加复杂多样。恶意程序传播、远程控制、网络攻击等传统网络安全威胁向移动互联网快速蔓延。三是胜利的天平始终向网络技术发达的国家倾斜。这是因为全球90%的核心芯片为发达国家制造,全球13台互联网根服务器绝大多数设在美国。我国网络空间领域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对于网络空间这一无形的国家主权,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三)从领域上看,从局部安全到总体安全。随着中国实力攀升,国际话语权博弈渐趋频繁,迫切需要全面认识我们面临的安全问题。如中国的国际和地区利益,要求我们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具备全球视野,重新审视我们自己在21世纪的国际诉求。最主要的是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更深层次的是未来中国的发展,将在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和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框架下展开。我们需要从总体上思考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才能为国家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建设什么样的国防才能保证总体国家安全。我们的目标是:国家安全在哪里受到威胁,哪里就是中国国防的安全边界;国家利益拓展到哪里,国防的安全边界就要延伸到哪里。
国防手段——从被动应付转为主动塑造
国防手段是国家为达到国防的目的而采取的一切方法和措施。习近平主席强调要综合运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和文化等多种手段特别是军事手段,以更加坚定的斗争来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以更为主动的先手棋化解和消除现实和潜在的威胁挑战,以更加积极的行动改善和塑造国家安全斗争的态势,提升国家战略实力和能力的运用水平。要求现代国防积极主动塑造安全环境、应对安全威胁,避免被动应付。
(一)威慑能力,从静态展示到总体设计。威慑的本质是通过国防手段展现能力和意图,从而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因此它往往是用兵者的首选。过去,我们对威慑能力的运用相对不足。现在,我们更加敢于和善于运用总体设计来筹划未来发展。以设计引领政治、经济的创新发展,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已经成为各国提升威慑能力的重要方式。
(二)国防实力,从属地防御到全域多维。强大的国防实力是国家和平崛起的保证。怎样看待我国的国防实力呢?一是军事力量由分散向成体系发展。现在,国防和军队建设着眼新的国家安全需求,正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在力量更新上,要求新型作战力量与传统作战力量有机融合;在力量结构上,要求陆海空天电网一体;在能力重心上,要求立足本土,倚陆向海、辐射利益攸关区;在作战效能上,要求精干、联合、多能、高效;在中国特色上,要求具有防御性、地区性、人民性的不对称特征。二是军区变成战区。当前,从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总原则出发,调整划设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五大战区。战区担负应对本战略方向安全威胁、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使命。三是各军种的职能转型。陆军,按照机动作战、立体攻防的战略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领导管理,优化力量结构和部队编成,加快实现区域防卫型向全域作战型转变。海军,按照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战略要求,逐步实现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型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构建合成、多能、高效的海上作战力量体系。空军,按照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战略要求,实现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火箭军,按照核常兼备、全域慑战的战略要求,增强可信可靠的核威慑和核反击能力。战略支援部队,坚持体系融合、军民融合,努力在关键领域实现跨越发展,高标准高起点推进新型作战力量加速发展、一体发展。
(三)国防潜力,从军民结合到深度融合。国防潜力是评价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参数,也是一个国家总体战争能力的基础。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军事动员能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外国军事专家称,“中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高速铁路、公路和高速公路网络,中国可以通过自己的高速铁路网从一个地方迅速向另一个地方转移大量军事人员和物资,这种大范围的军事人员转移,只有在严格且精确的调度指挥下才能正常运行,而在这方面,中国的效率无人能比”。此说法,虽然有夸大其词之嫌,但我相信,随着军民深度融合大战略的不断推进,中国一定可以更加从容自信地维护自身利益。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