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种联合:由“幕后”走向“前台”
2017年08月17日 07: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8月17日第1272期 作者:苏冠峰 石小刚

  随着战争形态演变及作战力量发展,联合作战在经历了“军种联合”的发展阶段后,当前越发呈现出“兵种联合”的趋向。兵种联合程度成为了衡量联合作战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制约联合作战发展的关键环节。

  赋予联合作战新内涵

  对“兵种联合”的陌生甚至怀疑,主要是因为实践感知的匮乏导致理论认知的模糊。自从提出并自觉实施联合作战以来,联合作战主要表现为军种间联合。但这并不是说,联合就必然要“跨军种”,兵种间也存在联合问题。

  兵种联合是联合作战的固有形式之一。军事领域所讲的“联合”,其实揭示的是一种协同方式,即通过“联合”实现军兵种部队协调一致的“作战”。联合存在着从弱到强、从低到高、由小到大的序列或谱系。显然,“军种联合”并不是联合作战的唯一形式,军种内、兵种间甚至互不隶属的两个分队间也存在联合的问题,只不过以往的联合作战通常表现为军种间联合作战而已。联合作战从本质上并不排斥“兵种联合”。

  兵种联合主要是主战兵种间联合。兵种包括主战兵种和支援保障兵种,兵种职能属性的不同决定了相互之间的协同方式。毫无疑问,兵种间合同战斗仍然存在,主战兵种与支援保障兵种间主体还是合同战斗。但是,由于主战兵种“唱主角”能力不断增强,主战兵种间联合战斗将越来越常见。可以预见,随着主战兵种自身合成性增强,主战兵种间联合战斗将成为战斗基本形态。所以说,“兵种联合”主要讲的还是主战兵种间联合。但即使如此,“兵种联合”也不可能“包打天下”,“兵种合同”仍然有其独特价值。因为“联合”的优长在于以“灵活性”应对“不确定性”,缺憾在于形式松散、组织复杂;而“合同”的优长在于以“针对性”应对“确定性”,缺憾在于呆板固定、缺乏应变。因此,实际战斗中究竟是“兵种联合”还是“兵种合同”,不可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整体上、全过程的“兵种联合”也不否认局部的、阶段性的“兵种合同”,要着力使“兵种联合”与“兵种合同”相得益彰。

  反映作战力量新变化

  随着我军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体制编制的调整改革,特别是新型作战力量的不断涌现,军种所属兵种的类型、数量、质量发生了巨大变化,兵种独立作战能力显著提升,“兵种联合”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显。

  体制编制的调整改革是兵种联合的组织基础。当前,世界陆军体制编制调整的主流是由“单一”转向“合成”,由打赢传统战争转向打赢信息化战争。我军陆军体制编制调整,按照“机动作战、立体攻防”的战略指导和信息化、标准化、合成化的要求,着眼具备信息作战、精确作战、立体作战、全域作战、多能作战和持续作战能力,以合成作战旅为基本作战单位、以合成作战营为基本战术单元,对力量编成进行重构。根据作战体系设计模块结构,根据作战功能确定模块要素,打造编制标准、功能独立、系列配套的基本功能模块,使其具备更强的独立作战和联合作战能力。

  陆军作战力量由各种功能不同的系统和要素构成,兵种联合实际上是由多兵种作战系统和要素构成的不断发展的综合体。如情报侦察、火力打击、信息对抗、机动突击、全维防护和综合保障等力量要素及系统,这些要素及系统平时以建制形式保持完整,战时通过网络化信息系统有机连接,在联合指挥机构统一指挥下,围绕统一目的,相对独立、平等展开工作,同时又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实现整个作战体系高效运转。

  发挥各兵种最佳效能是兵种联合的客观需要。机械化战争条件下,受武器装备技术水平和体制编制的制约,作战编组主要采用群队方式,即通过打破各兵种建制,临时抽组编成“大而全”或“小而全”作战单位。这种编组方式平战体制不一,战训相对脱离,难以适应现代战争需要。

  信息化战场战局“秒刷”的特点,要求各兵种在任何紧急情况下都能“率然”式联动。为适应信息化战场作战需求,作战编组应按照“功能模块化、使用积木式”的要求进行设计,即采用“模块自适应”编组方式。“模块”,即按作战功能将各兵种作战力量单元编组成若干作战模块,使每个模块都形成一个高效集成的力量组合。“自适应”,即在信息网络技术支撑下,各作战模块以作战需求为导向,按需进行组合,在一定时间内建立一种平等协作的动态编组。“模块自适应”编组方式优化了作战力量,反映了主战兵种间平等协作的关系,达成了平战体制的有机融合。

  顺应作战形态新发展

  作战形态是作战形式与状态的总称,是战斗力要素在战场空间运动的综合样态。不同时期,作战的形态不同,作战形式也存在差异。兵种联合正是作战形态发展到信息化时代的产物。

  作战形态演变引领作战形式发展。冷兵器时期,作战力量主要由步兵和骑兵组成,作战主要采取人海战术,注重保持近距离作战优势;热兵器时期,作战力量主要由步兵、骑兵、炮兵组成,作战中保持队形疏散,注重对火器的运用;机械化时期,各军兵种作战力量急剧增多,机械能、机动力成为战斗力的重要指数;信息化时代,作战是建立在各种作战单元、作战要素综合集成基础上的体系间的对抗,作战形式发生根本变化,军种之间或同一军种两个以上主战兵种之间自主协调配合大大增强,无缝隙纵向、横向联合成为可能,诸军兵种的一体化联合作战演变为新的作战形式,同一军种内的兵种联合成为作战形式发展的必然。

  新的作战形式体现新的制胜机理。兵种联合的制胜机理主要包括信息主导、集优聚力、击要破体、自组织协同等内容。

  一是信息主导的优势制胜。即通过信息技术的渗透与融合,主导作战体系中各作战要素和作战行动,从而主导整体作战能量的释放。取得信息优势的一方,可以实现战场单向透明,全面、准确、及时地获取战场情报,打通作战体系脉络,实现作战单元与各类武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打击效果最优化、作战效能最大化。

  二是集优聚力的力量制胜。即以力量集成为基础,效能融合为手段,最终实现整体联动效应。当前,聚力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主战兵种模块单元平战融合形成整体合力;另一种是通过增加新型作战要素,优化结构聚力。如快速发展陆航、特战、信息攻防等新型作战力量,有效提升陆军立体攻防能力。

  三是击要破体的行动制胜。即将敌方视作一个完整的系统,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打敌作战体系中的关节点和要害部位,通过要害毁歼、系统失能,剥夺敌信息优势,破击敌体系结构,降低敌作战效能,进而夺取胜势。作战中,主要对敌侦察预警设施、指挥机关和指挥控制系统等目标实施精确打击,造成敌指挥与行动、火力与兵力脱节,为实现瘫体控局的目的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自组织协同的效能制胜。即作战体系中各作战单元、作战要素和作战系统,依托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紧紧围绕上级总的作战意图和目标,按照一定的协同规则,依据共享战场信息和态势,实时、主动地调控自身作战行动,以适应战场情况变化,从而实现整体作战效果。信息实时共享是自组织协同的基础,自主随机调控是自组织协同的关键。

  (作者单位:陆军步兵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