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辉:防御战斗面临的主要困境与对策
2017年08月03日 08: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8月3日第1262期 作者:郭辉

  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提出,防御的目的是据守,而据守比夺取容易。由此他作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防御是一种较强的但带有消极目的的作战形式。那么,时间过去了200余年,信息化的今天,据守是否比夺取更容易?传统的防御优势是否依然存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主要作战对手拥有空天一体的战场侦察能力、远程精确的火力打击能力、实时高效的指挥控制能力,进攻战斗的方式方法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使得传统的防御战斗面临新的困境。结合使命任务,未来作战不可重“攻”轻“防”。因此,了解防御战斗的现实困境,探寻应对之策,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又紧迫的任务。

  防御战斗组织准备的待机之利消减

  何为待机之利?就是有较充足的时间预先做好各种准备,包括提前构工设障、预判主攻方向和主要攻击目标、保存体能以逸待劳等。待机之利消减,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首先,攻方机动的快速性使守方待机时间大为缩短。军事技术的驱动,使得地面部队的机动速度大幅提高,空中机动能力增强。因此,空间距离呈现出明显的“尺缩效应”。往常需要数天才能到达的距离,现在可能几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就能到达。此外,以火力机动代替兵力机动,守方的待机时间更是大为缩水。其次,攻方首次打击的高效性使守方待机机会减少。火力打击烈度大增,首次打击即能摧毁目标,防御方要想像以往那样,利用打击间隙,重新组织有效的防御,赢得待机之利,难度会越来越大。最后,攻方信息攻击的全程性使守方难有待机时间可以利用。战场空间的拓展使得无形空间的对抗越来越重要,而无形空间的对抗又具有时间的平行性和瞬间的瘫痪性。这种攻击,甚至在作战还未开始就已经发生了,守方几乎没有待机之利可言。可见,传统防御战斗的固有优势之一,“待机之利”正在逐步消失。

  防御战斗中地形和阵地的遮蔽之能下降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孙子兵法·地形篇》),地形和阵地是传统防御战斗的重要屏障和依托。有效利用地形和阵地,可隐蔽行动企图、降低火力杀伤、提高生存能力、迫使进攻方步步攻坚,从而实现以少抗多。而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地形和阵地的遮蔽之能正在逐渐下降。具体表现:首先,攻方战场侦察能力增强使得守方隐蔽更加困难。主要作战对手具备全天候、全纵深的侦察能力。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无人侦察机、地面监听站等能在遥远的距离和不良天候条件下就能“看得清”、“听得到”防御方的各种情况。并且这些通过信息网络传输到终端,可使得分队、单车甚至单兵,都能实时共享了解战场情况。其次,攻方火力打击能力增强使得守方防护外壳趋向脆化。火力打击烈度提高的同时,其精度亦直线上升。后一发导弹甚至可以从前一发导弹的洞孔中穿过。如美军M1A2坦克增加火控计算机、热成像瞄准仪、综合显示装置、定位导航装备等后,使得“发现即摧毁”成为现实,客观上降低了防御战斗地形和阵地的盾牌作用。因此说,传统防御战斗的“遮蔽之能”正在弱化。

  防御战斗部署的弹性之势弱化

  全纵深梯次部署,为的是增强防御的韧性。传统战斗,进攻方基本采取由前向后、“层层剥皮”的线性攻击,常常为夺取一个山头、要地等,与守方展开长时间的反复争夺,从而使得防御的纵深性明显。而信息化的今天,这种弹性之势为何会弱化?首先,攻方打击力臂的伸长使得守方前沿和纵深界限模糊。信息“基因”的融合,使得战术打击、战役打击甚至战略打击可相互衔接,进攻战斗可得到战役火力甚至战略火力的支援。打击力臂的伸长,使得防御的前沿已非教材规定区域内的前沿,而往日安全的大后方不复存在。可以说,未来防御战斗,战场可能处处是防御的“前沿”和“阵地”。其次,攻方打击方式的变化使得守方战斗空间向要点、节点缩小。非线性攻击,进攻不再像以往那样按照先前沿后纵深的顺序展开,而是围绕守方的防御重心和要害目标实施。可视情况展开非线性攻击:越过前沿,直攻纵深;避开强点,攻其弱处;绕过实兵,直捣空虚等。打击的自由性和流动性,使得防御空间膨胀的同时,又再向要点、节点缩小。因此说,防御战斗部署的弹性之势正在弱化。

  防御战斗需求与手段不足的矛盾突出

  以往兵力占主导地位时,防御战斗是通过大量杀伤、消耗敌有生力量,扼守阵地,争取时间,来达成作战的目的。实施有效的侦察、预警、防护、打击,即可歼灭敌兵力。那么,这些传统手段是否依然奏效呢?首先,攻方信息主导火力主战的思想使得守方可歼灭兵力减少。火力主战,兵力地位必然会下降。未来作战,更多的是体系与体系的较量、系统与系统的对决。美国《21世纪战略技术》一文中指出:“20世纪地面作战的核心武器是坦克,21世纪则可能是军用机器人。”因此,仍靠大量杀伤消耗兵力来达成防御战斗目的,显然是“缘木求鱼”。其次,攻方作战平台的优势使得守方对抗能力不对等。自古而言,弱守强攻,意味着攻方可得到更多的支援和更强大的作战平台。反观守方,在侦察能力上,防御方缺乏远程地面侦察、空中预警监视的器材和手段,与进攻方存在着一定的战场感知差;在防护能力上,防御方防空反导能力不足,对付巡航导弹、战术攻击机、攻击直升机能力有限,甚至会被秒杀;在火力打击能力上,目前支援防御方的空中火力有限,远程炮兵火力不足。面对这种情况,仅使用传统手段不一定奏效。此外,在指挥控制层面,参战力量的多元、战场空间多维拓展、动态临机的协调使得防御战斗指挥控制难度增大。

  今天的防御战斗面临着巨大的困境。那么是否意味着防御战斗会因此没落,甚至会消失呢?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战斗也不例外,有攻必有防,防御战斗又将有何制胜之策呢?

  首先,快速构建稳定防御体系。

  从宏观角度看,在“攻防一体”的现状下,指挥员要时刻做好攻防转换的准备;并且在依托信息系统,态势共享的基础上,下级和上级指挥员应同步决策,缩短准备时间。从微观角度,就是做到“四快”:分析研判快、下定决心快、机动展开快、调整部署快。以快制快,力求形成有利的战斗初始态势。

  那么,防御体系该怎么构建?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构建星点式因敌而变的阵地体系。防御方应当依托有利地形,在防御区域内构成星点分布、动态变化的阵地体系。二是建立小型多能分散配置的战斗部署。静态防御部署虽然容易协调动作,但难以适应信息化战场复杂多变的情况,因此,必须以临机形成的部署和广泛的机动来对抗攻方的非线式攻击。三是构建纵深、环形、立体火力配系。应当统一计划本级和上级支援火力,集中火力于主要防御方向、重要时节和目标。如在防御前沿和主要战斗队形上空,以高射机枪和便携式地空导弹,组织打敌飞机的火力等。

  其次,多法并举,严密防护。

  未来防御战斗,以单一战术手段为主的防护方法,难以实现预期的目的。因此,必须融入技术的元素,多种手段有机结合,抗敌打击。多法,目前而言,主要有控制(信息控制、人员控制、行动控制)、干扰(红外干扰、卫星干扰、空中拦截)、打击(火力打击、特种破袭)、欺骗(行动欺骗、目标欺骗)、机动、伪装等。

  譬如在防敌侦察中,一是设置假目标防侦察。如对热成像侦察,在被保护目标周围放置热源物体,迷惑敌人。实战证明,设置50%的假目标,大约可以降低25%的真目标毁伤率。二是利用机动防侦察。我们知道,火力打击一般按照“侦察、判读、决策、打击”四个流程实施,可在前三个时间段实施机动,变换位置,规避敌打击。三是利用夜间和不良天气防侦察。四是利用地形防侦察。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军队将坦克、装甲车及火炮等装备分散部署,隐蔽在树林里,采取化整为零、深挖洞穴的方法,使得战争失败后,仍有90%的装备得以保存。

  再次,整体坚守,依托阵地重点抗击。

  一般而言,防御战斗除了警戒阵地、前沿防守阵地、纵深防守阵地、火器发射阵地,还应着眼于进攻方式的变化,增加阻抗阵地、重要目标防卫阵地、伏(歼)击阵地、反机降阵地等。阵地防御战斗,首先要依托阵地,如何处理好整体坚守和重点抗击的关系呢?譬如,可依托阵地障碍阻隔,通常在便于敌坦克、装甲战车运动的地段设置反坦克地雷;在地形复杂便于敌步兵机动和接近的地段埋设防步兵地雷或快速设置蛇腹形铁丝网;在纵深阵地的翼侧、间隙、接合部设置遥控地雷、定向雷、集束手榴弹。利用障碍阻滞进攻速度,弥合防御间隙。

  最后,快速机动,适时攻势破击。

  恩格斯指出:“防御不应当仅仅是消极的,而应当从机动中吸取力量,并且只要一有机会,防御者就应当采取进攻行动”。

  可以说,攻势行动是防御战斗中达成防御目的的重要手段。攻势行动主要包括出击、反冲击、反击、伏击、反机降五种。当前,攻势行动与以往相比,更注重信息火力的集中,火力歼击地位提高,行动具有更强的主动性和全程性。在未来防御战斗中,将以构建稳定的防御体系为基础,以全纵深整体而有重点的抗击为主体,以破击敌进攻体系为重心,呈现出更强的整体协调性和更高的灵活机动性。

  (作者单位:陆军步兵学院)

责任编辑:梁瑞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