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飞:构建中国特色国防后勤学
贯彻军民融合国家战略
2017年07月13日 07: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7月13日第1247期 作者:钟飞

  后勤是连接经济与军事的桥梁和纽带,具有军民资源共享的天然属性和优势。在军事后勤学理论体系日趋成熟大背景下,我军后勤现代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新形势下,习近平主席提出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重要思想,描绘了富国强军的宏伟蓝图,为国防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后勤领域必须着眼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运用“大国防观”、“大后勤观”,创新发展军事后勤理论,从全新的角度和更高的层次认识后勤,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国防后勤学。

  强化融合意识 把握科学定位

  国防后勤是从国家安全全局高度筹划、建设和运用国家资源,为武装力量提供物质和技术保障的活动。国防后勤是对军事后勤理论与实践的深化与拓展,更强调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角度观察和思考后勤问题,更聚焦从军民融合国家战略视野统筹后勤资源,更注重从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相统一的高度提升后勤保障效益。

  现代国防安全,不仅是军事上的安全,更是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由综合国力支撑的体系安全。现代作战体系所需要的资源几乎覆盖了国家的整个战略资源领域,深深根植于经济社会的沃土之中。战争是基于国家战略能力的体系对抗,单靠军队后勤已无力承担战争的保障任务,必须依托社会办后勤,充分发挥社会的后勤潜力,通过军队后勤保障外延的缩小和社会军事后勤保障内涵的拓宽,变军队自我保障小格局为军民融合后勤大格局,建立军民一体、整体保障的新型后勤体系。为此,国防后勤思想应运用系统论观点,把军队后勤系统看成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将国防后勤系统所涉及的诸要素、诸层次,放到有机联系的有序结构中,使后勤系统的各要素、各部分融为一个整体,产生更大的整体功能,从而达到增强后勤综合保障能力、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目的。

  瞄准效益效能 明确建设目标

  后勤横跨军事与经济两大领域,既是军事中的经济因素,又是经济中的军事因素,成为连接军事与经济的桥梁。信息时代,后勤的桥梁作用有了新的发展,不再是传统的只将经济力量向军事领域输入的“单行道”;而是除了表现为更高的通过能力和更强的转化作用外,还具备双向通过性这一明显特征,成为经济和军事双向流通的“高速桥”。这种变化使经济与军事两大领域的联系更加紧密,既是军队依托国家办后勤的必要途径,也是军事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

  追求高效益是后勤的基本要求和永恒主题。后勤具有军事与经济双重属性,必然是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国防后勤以资源的军民通用性为基础,不是简单的“军转民”或“民参军”的单向融合,而是充分发挥军地两方优势、整合军地两种资源、调动军地双方积极性,推动军民两大领域互补互促、双向融合、一体发展。从军事生产方式看,后勤部门扩大民用资源的利用范围,经济有效地将经济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直接转化为军队保障的物质基础。民用资源在替代军用资源的同时,也在创造经济价值。从经济产出方式看,军费开支向民用部门溢出,避免对军用资源的低效使用和占用,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将军事功能贮藏于经济功能之中。因此,国防后勤具有双向扩大的“共生性”,加大对资源的统筹配置力度,用好增量资源、优化存量结构,表现为既定资源约束下国家整体效益的提高。

  坚持开放兼容 增强发展活力

  国防后勤作为一种与战争紧密联系的特殊活动,经历了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农业时代,后勤保障主要是由国家负责,民间也承担一部分,从而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国防后勤是与之相适应的初级的军民结合形态。如“兵农合一”、“耕战合一”、“生战一致”等。工业时代,后勤专业化程度更高,军队后勤与社会生产相对分离,但与此同时,国家经济与军队后勤的联系也更为紧密。总体后勤、军民兼容等思想相继产生并运用于国防后勤实践。信息时代,军民融合思想成为国防后勤的主流,是对工业时代军民兼容后勤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可以说,国防后勤的发展,既是不同国家和军队在战争中实践的产物,也是相互学习借鉴的结果,充分体现开放包容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特质。

  国防后勤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是军队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理论发展也始终植根于社会经济科技之中。要适应经济新常态和信息化战争需要,加快国防后勤创新,构建起需求牵引、理论创新、机制灵活、手段先进、服务决策、推动实践良性互动的军民协同创新体系,大力推动后勤与信息、材料、化学、空间等科技的交叉融合,打通科技创新和国防后勤发展之间的通道,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源的活力竞相迸发,释放巨大的发展潜能。要通过与经济学、系统科学、管理学、组织学以及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引入现代经济元素、系统科学思想、管理科学方法、组织形态理论和物流理论技术等先进适用的思想理念,拓展国防后勤理论的思维视野。要引入定量研究方法,用数据丰富论据,用推导支撑论证,提高后勤理论研究含金量、说服力。要广泛借鉴世界各国先进国防后勤理论和有益经验,启发思路,不断创新,使国防后勤发展更加绚丽多彩。

  立足国情军情 突出理论特色

  国防后勤理论体系是国防后勤学的基础工程,它不同于一般学科体系构建,而是源于后勤实践又高于后勤实践的知识升华。国防后勤学既包含古今中外学者在当时特定时空中的理论创造成果,又体现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活的实践品质,从而实现科学体系、阶段成果和发展要求的内在统一。随着现代军事实践活动的发展和战争形态的演进,新的国防后勤科学理论将不断出现。国防后勤的分支学科数量在逐步增多的同时,越来越深入广泛地相互融合,形成整体。

  中国特色国防后勤将党的军事后勤指导理论贯穿于全过程,不仅包含赓续弘扬人民战争后勤的特色优势,也包含借鉴外国外军国防后勤经验,是在融百家之长基础上的完善提高和超越升华。构建我军特色国防后勤理论体系,必须继承与弘扬传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植根于传统沃土中,又体现吸纳外来智慧结晶,按照“顶层筹划、基础支撑、强化核心、全面贯通”的思路,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始终体现国情军情的特殊要求。要注重把握后勤理论体系的系统性特点,着眼国防后勤建设的整体目标和发展全局,深入探究国防后勤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系统结构,全面深刻揭示国防后勤的本质属性和基本领域,进一步总结和提炼国防后勤建设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理,在有效指导国防后勤建设和保障实践的同时,不断充实和完善国防后勤理论体系。要坚持理论创新引领,突出问题导向,瞄准突出矛盾问题求突破谋发展,用富国强军目标审视、指导、推进国防后勤创新,为破解国防后勤建设现实难题提供根本遵循,也为世界各国推进国防后勤改革、实现国防后勤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军事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